复兴养蚕业
(奉先)—— 没有人知道田金(田州)的养蚕业始于何时,但我们知道,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那里是一片片苍翠的桑田。当时,新田合作社建有缫丝厂,拥有织布机,年产蚕茧200多吨;社员们在养蚕专用地上,积极地争工……
春州村75岁的阮氏兰女士回忆起丝绸业繁荣发展的时期说道:“农历二月到十月是丝绸旺季,田金村家家户户都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吐丝翻茧的声音。一家人从祖父母到父母,从孩子到孙辈,都安排了合理的工作,从采桑、养蚕、剥茧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产循环。正因如此,田金村人的生活才富足而充实。”
![]() |
甸金乡(Dien Chau)的桑树种植和蚕桑饲养。 |
然而,由于合作社在补贴期间管理不善,缫丝技术落后,产品难以进入市场。1992年,新田合作社被迫解散,桑蚕产业仅存于金莲、前田、太盛等几个村落,参与的桑蚕户不足20户。养蚕近十年后(2001年),由于招商引资项目,这项古老的产业得以复兴,并被省政府认定为桑蚕村。然而,2005年,由于5号台风引发的海水侵蚀了数十公顷桑园,加上近百公顷土地被转用于沙地养虾项目,该村再次陷入困境,许多农户再次“放弃”桑蚕产业,桑园面积仅剩15公顷……
几经波折,2011年底,公社领导引进新桑树品种(VH 13桑树品种)取代25公顷已经退化的旧Ha Bac桑树品种;特别是通过越南手工艺品出口商协会(VietCRAFT)、农村工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VIRI)协调的桑树和丝绸编织价值链发展项目,为桑树种植者和蚕农提供支持,田金桑树和丝绸编织工艺村得以复兴......2007年全社只有几十户人家从事该职业,到2013年已增加到70户人家,面积超过40公顷。至2015年初,全乡养蚕户已达100多户,其中10户投资了缫丝、吐丝机,全乡年产蚕茧近15吨,种桑养蚕户平均年收入达2000万越南盾。有的养蚕又吐丝,年收入达4000多万越南盾,如春州村阮氏毛女士家,每年种桑10棵,养蚕11批;太盛村范文胜先生家,每年种桑9棵以上,养蚕9-10批……
作为该社(10个村)桑园面积较大的户之一,春州村的阮文幸先生激动地说道:“我们家从1986年开始从事养蚕业,在蚕茧价格下跌的几年里,我们家仍然努力保留一块园地种桑,维持这个行业,希望有一天能够恢复。很高兴这3年来,蚕茧价格开始上涨,收购市场稳定,我们家的桑园面积也逐渐增加。上一季我养了4个卵环,产茧48公斤,每公斤售价7万越南盾,收入超过300万越南盾。这季我养了5个卵环,预计产茧65公斤左右……除了出售蚕茧外,我们还收获了大量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可以用于种植其他作物,例如:是蚕粪,对农业生产很有好处”。
除了扩大桑树种植面积,精心照料桑树,使其枝叶茂盛、产量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据不少农户反映,过去种植主要依靠经验,桑树生长发育不稳定,有些季节大面积桑树感染病害,出现菌丝、卷叶,导致蚕食不足。如今,人们注重学习和应用科技,从病虫害防治、桑田施肥到清洁桑房、农具……
奠金公社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阮文长表示,鉴于全省桑树市场出现积极信号,在恢复和发展该公社传统桑蚕业的方针下,该公社第二十次党代会颁发了恢复和发展桑蚕业的决议,旨在立即解决妇女就业问题:在按照08号指示完成土地转用步骤后,该公社实施桑树集中种植区划分和规划;同时,将低产彩色土地转为桑树种植,扩大种植面积至65公顷。
鼓励桑树种植户转种蚕,增加家庭收入;鼓励不养蚕的农户将桑园转种给有需要的农户,实现区域和地块的衔接;推动建立春州、前田、大清和太盛四个村的蚕业合作社。目前,该社有四户农户专门收购蚕茧和蚕丝,出口到老挝、中国和北部省份,因此人们对产量比较放心。提高田金蚕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要大胆投资种植新的VH13桑树品种,以取代本地桑树品种(因为新桑树品种单株产叶量为450-500公斤,是老桑树品种的两倍多),并应用科技提高养殖能力和蚕茧质量……
田金镇桑蚕业的复兴不仅意味着传统手工艺村的复兴,也意味着朝着发展当地适宜的家庭经济迈出了一步,其收入水平与农村地区的平均收入相比相当可观。然而,为了可持续地发展桑蚕业,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关注并支持输电线和水渠的建设,为桑树灌溉提供动力。同时,鼓励并建立扶持机制,为蚕苗投资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条件,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文章和照片: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