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竹子的灵魂

November 13, 2014 17:29

(Baonghean)——直到现在,正如村民所说,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远离村庄竹篱数十年的人,我才真正理解了诗人阮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时隔多年,再次聆听这首诗,我依然感到心潮澎湃,仿佛竹子的形象,以及诗中的韵律,像一道道壁垒,牢牢地交织在人们的记忆和灵魂中。谈论竹子,如同低语,充满激情,仿佛在谈论一个非常熟悉的人……

“绿竹”

从什么时候开始绿色?

曾几何时...

有一座翠绿的竹堤……

Ảnh: Trọng sách
照片:Trong Sach

如此熟悉,以至于有时我会突然意识到,竹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陪伴着越南人,直到他们被带往另一个世界。祖母去世那天,她被竹竿驮着去田间劳作,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夜晚,我和她一起坐在小床上,在洒满槟榔香的月光下,院子里弥漫着阵阵清香。祖母告诉我,她出生那天,曾祖父用一根竹竿剪断了脐带。有时,在梦中,我还会梦见童年时宁静的画面:祖父双手飞快地将一根根柔软的竹子绑在竹篱笆上,祖母坐在门廊前筛米,初秋的阳光下,还残留着些许尚未蒸发的露珠。哦,即使在梦里,竹子也在我的眼前,如此熟悉!但不仅仅是我,一个怀揣着浓浓故土情结的越南人,不爱竹子,不怀念竹子吗?在这个国家,竹子种类繁多,近200种。与竹子相遇,与竹子相遇。

竹子在夏日午后的睡梦中嘎吱作响。男孩子有竹子做鱼竿,女孩子有竹子做虾网,有竹子做鱼竿。祖母有竹子做勺子,让旱田生机勃勃;母亲有竹子做白帽子,让日晒雨淋;祖父有竹子做烟斗,让烟雾飘向天空;父亲有竹鞭,让顽童受鞭打……诗人兼音乐家阮永进才华横溢,他将竹鞭写进诗歌,写进音乐,以至于最后的“父亲把竹鞭抛向天空”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竹子倾斜,在溪流、沟壑之间架起桥梁。竹子弯曲,做成一副勤劳的扁担。竹子摇曳着一束细叶,做成扁担,让鬼神避邪。竹子倾斜,支撑着葫芦和南瓜藤蔓,攀爬上去开花结果。竹子舒展、摇曳、歌唱、形成阴凉、形成墙壁、形成城市……

记得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孩子们比赛着捡竹叶,扔进池塘做船。我们那绿色的小船轻轻地在水面上移动,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夜晚,我们几个孩子常常相约在竹林下捉萤火虫。奇怪的是,即使在黑暗中,我也能看见竹子透出深绿色,只是那绿色更深了些。而对那时的我们来说,萤火虫闪烁的光芒,竹笋在风中发出的神秘沙沙声,幽暗寂静的竹根……都成了我们童年的故事。父亲是个军人,远离家乡,每当午后听到门前竹林里传来鸟儿的鸣叫,奶奶就会出来等着:“你爸爸大概快要回家了。”每当我想念父亲,我就会走到那片竹林,默默地期盼鸟儿的鸣叫:“啊,鸟儿,鸟儿,你在沙沙作响的树叶间何处?请说出你的预言,说我的父亲即将归来。”当我长大成人,蹒跚学步时,村口的竹林是我第一个路标,是我在归途的喜悦中,远远望见的信号。

竹子如此执着、如此共享、如此奉献,以至于竹子给予人类的一切难以计数,人类对竹子的感激之情也难以言表。竹子被视为人格和品格的象征,甚至许多人建议将竹花定为国花。忠诚、勤劳、坚韧、勇敢……但竹子的独特之处,也正是人们将竹林称为“竹篱”的原因,在于它从不孤单。竹子们彼此依存,共同承受风雨和阳光:“相亲相爱,竹子就不会孤单”。竹子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自然灾害和敌人,我们越想越爱它。竹子没有傲慢,没有独立的“我”,只有团结、统一和共识。

自古以来,竹子就出现在民间歌谣和古老传说中,这并非偶然。每个越南人都知道《百节竹》的故事,讲述一位贫苦的农夫得到佛祖的法术,使百节竹子紧紧相连;讲述三岁男孩圣琼突然长大,用竹子抵抗阴间的入侵者;讲述“竹筒里的小女孩”的故事,讲述一个可以穿进竹筒的小女孩……许多人至今仍记得竹林下那句句爱情箴言:“月影倾竹,亲爱的,停下来听我发誓……”。如此深情,如此慈爱,但有时竹子也会激起仇恨:“嘿,姐妹们,风吹竹枝,我们一起去老竹根磨竹刺,月亮升起来,照亮了整个田野,半夜,村民们磨竹刺,报仇雪恨。”而竹笛、竹节、竹弦……也奏出了激昂的声音。

我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孩子,过着流亡的生活。我以为我会永远活在故乡一隅的乡愁里。但有一天,乂安乡间竹林清凉的绿色温暖了我的心。我突然明白,我正流亡在自己的故乡,那里到处都是越南人,都是越南人的灵魂。竹林的翠绿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孩子们在小运河上划着竹筏,尽管夜里竹林发出神秘的沙沙声,他们仍然互相邀请去捉萤火虫。我又回到了过去,乖乖地把头枕在竹林下奶奶的腿上,享受着竹扇吹来的凉风,那是我对爷爷最后的记忆。我又变回了那个满怀抱负的人,渴望带着远大的抱负离开,渴望像火一样燃烧,像竹花一样绽放,等待百年,绽放一次金色,尽管之后会凋零。

我喜欢听民歌,竹影虽淡,却依然渗透在义安村落的灵魂深处。我喜欢这些村落,那里依然保留着编篮、做百叶窗、做托盘、做香炉的乐趣……几百年来,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依然熙熙攘攘。与越南许多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义安的许多村落也发展了竹藤编织业。义安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型竹藤编织村落,藤竹制品销往国内各省,并远销海外。我还见到了宝厚(琼厚、琼琉)的村民,他们自豪地向我讲述了他们家乡的工匠阮文君的故事。阮文君在近百年前不仅创办了剧团,还发明了竹木自行车,令法国官员大为惊叹。

西行,我再次邂逅了茫茫竹林,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竹子的传说。昆强(Con Cuong)的丹莱族人给我讲述了他们整个民族的悲伤故事,都与100棵金竹和一艘划艇的传说息息相关。贵合(Quy Hop)的泰国人给我讲述了陶(Tao)和纳佩(Na Pe)村一位姑娘的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这位年轻人痛失爱女,伤心欲绝,将笛子插在地里痛哭流涕,泪水积成了一滩泥巴,竹笛也因此发芽长成了一丛竹子。由于陶将笛尖插在地里,竹子的眼睛也因此倒挂了。

流传至今的一个故事也与乂安省西部的倒挂竹子有关,与李一光镇压哀牢军的征战有关。击败哀牢军、恢复和平后,李一光率领部队回师。当他到达清南(旧祥阳县,现昆强县)下方的溪车地区时,当地人民出来欢迎他并祝贺他胜利。李一光和他的士兵被人民的真诚和周到的欢迎所感动,停下来与当地人民聊天,庆祝他们的胜利。那一年庆祝胜利时,他拿着一根烟斗,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放在地上。没想到,烟斗是一根倒挂的竹子。于是后来,烟斗上长出了一棵竹树,竹子头朝下,然后竹尖直冲云霄。

芒坤静本地艺人梁文泰给我讲起了泰国人熟悉的竹筒饭,这种食物起源于过去游牧贫困的生活,如今竹筒饭已经成为城里的特产。泰国人逢重要时刻,求媳妇、结婚、祭祀、葬礼,甚至村饭、乡饭、社饭、瓦斯汗等重大节日,都不忘煮竹筒饭……他还说,很感谢用自家门前灌木丛做成的稻壳酒筒,他的祖父靠着做稻壳酒筒的天赋,供父亲上学,上学的时候,父亲也是靠着这些稻壳酒筒供他读大学。

得知越南竹屋项目荣获由英国老牌建筑杂志《建筑评论》主办的国际著名建筑奖项AR House Awards,我感到无比欣喜和自豪。这些竹屋的设计既现代又美观,同时又保留了原材料的质朴自然之美,这些原材料完全取自大自然。越南建筑师的竹子作品不仅因为美观环保而受到国际友人的赞叹,更因为它们旨在解决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灾害和风暴带来的住房难题。看着刊登在世界各大知名杂志上的宽敞壮丽的竹屋,我不禁想起那个村庄,我和许多越南人一样,离开了那里,许多人因为远处湛蓝的天空和翠绿的竹林而流连忘返。我还是我,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土和灵魂的人……

水荣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越南竹子的灵魂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