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与孩子们的悲伤
(Baonghean)——每年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几个孩子脸上布满皱纹,就像没熨烫过的衣服一样,毫无疑问,那种悲伤的根源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家长会。我无意中(只是无意中)发现,在经历了那生死攸关的时刻之后,他们的屁股上布满了比他们脸上那张如丧考妣的脸还要多一千倍的皱纹。谁说孩子们不懂悲伤?
或许很少有什么活动能像家长会这样,如此受到孩子们的关注。从小到大,从男孩到女孩,从坏学生到好学生,从淘气到温顺,每次开家长会,大家心里都是一样的惶恐,如同坐在火炭上。不用说,我上学的时候,礼仪天下无敌,却还是照例挨打。理由:偷偷说话、吃零食……总之,都是些说出去没人信的胡言乱语。为什么是胡言乱语?因为,第一,每个学生都会吃零食、偷偷说话。第二,我的朋友们都被父母打了,原因似乎更大:学习不好。
公平地说,当个坏学生算不算“罪”?它并非如此,但又确实如此。一个30名学生的班级必须从1到30进行排名。如果没有垫底的学生,又怎么会有顶尖的学生呢?班级、年级、学校的排名并非绝对标准,因为“排名”一词本身就意味着相对比较。想必每个人都曾被父母比作一个传奇人物,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问题是,当那个从天而降的孩子获得这枚奖牌或那份奖品时,你会突然感到渺小和无能。事实上,问题不在于你,而在于你的父母,他们借用了一个过于高深莫测的参考体系。例如,如果你在评选十佳人才的比赛中名列第11,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好,只是意味着你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赛。
我这么说,并非为某些人成绩不好找借口。如果班上30个学生29个都考了7.00分以上,而你只考了4.00分,那问题肯定出在你身上。你学习懒惰吗?作业做得马虎吗?算了,这些事都能克服,所以因为学习懒惰这个“罪名”挨几鞭子,也是罪有应得。后来我妈才坦白,每次开完家长会回家,她都会添油加醋,把这个“罪名”弄得更夸张,还给我几鞭子吓唬吓唬我。这招还真管用,因为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乖乖地从巷子里抱起妈妈,看着她的脸,然后下意识地接过鞭子,爬上床,脱下裤子,趴在地上。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疼!
孩子们也懂得悲伤,但通常只是暂时的悲伤。“家长会”效应最多持续一周,然后一切就会恢复正常。这样最好,因为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但又活泼可爱。别让家长会成为那张纸上的一种执念、一个印记、一滴泪,让他们在心灵的忐忑和压力中成长……
海朝
(来自巴黎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