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 Lam——乡村传统
(Baonghean) - 从高处俯瞰,南上乡(南丹)的卡拉姆村依偎在弓形山脉之上,拉姆河如同弓弦般横亘在前方。村子景色充满着中部乡村的原始风貌,村名也让人联想起一段古老的……
卡兰村的确魅力无穷。绵延至山间的松林、碧绿的田野、起伏的玉米地、悠闲吃草的水牛和奶牛群,以及绵延的兰绍切河,构成了一幅真正繁荣祥和的乡村景象。村里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距离村庄约3-4公里的县中心熙熙攘攘,房屋密集,但卡兰村依然保留着原有的乡村生活。
田野上、玉米地里,淳朴的农民正辛勤地施肥、播种,希望收获的日子能有回报,所有的辛劳和劳累都能换来丰收,成熟的稻米、饱满的玉米棒。
![]() |
Lam 河流经 Nam Thuong 公社(Nam Dan)的 Kha Lam 村。照片:康康 |
柏油路笔直通往村子,停在古老的村社门前。门前有两棵古榕树和一片广阔的荷塘。村社以村名命名——卡兰村社,按照阮朝建筑风格建造,是祭祀梅黑德国王及其将军的地方。村社巍然矗立在村子中央,是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其建筑结构精巧细腻,富于美感,彰显着神圣,历代村民都精心维护着它。
村舍内设有佛龛。卡拉姆村村民说,这里曾经是一座精神建筑群,包括村舍、寺庙、宝塔和神龛。历史的变迁,尤其是两次漫长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只留下了这座村舍。在对村舍进行修缮升级时,村民们决定将佛龛搬到寺庙里,以满足精神需求,并重塑村庄的文化认同。
卡拉姆公社的古朴之美,更因两棵古榕树的浓荫而更加鲜明。榕树根部奇特粗糙,仿佛岁月流逝的痕迹。榕树枝条高耸,寄生植物如龙鳞般紧紧依附,榕树枝条宛如飞龙。榕树根部成为农民在田间劳作后休息纳凉的场所,也是村民交流交谈的场所。
老农阮文同倚着一棵古榕树,若有所思地说道,他爷爷在世时曾说,他五岁时,就到这棵榕树下玩耍,那时树就已经这么大了。也就是说,卡兰村寨门前的这棵榕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它们静静地矗立在这里,见证了几代人的沧桑。
![]() |
卡拉姆公社历史文化遗迹。图片:Cong Khang |
我们走向村子的尽头,那里有一座渡口和几艘渔船。这里是南丹(Nam Dan)和清章(Thanh Chuong)的边界,或许正因如此,这个乡才被命名为南上(Nam Thuong)。如果按照河流流量计算,南上是南丹最上游的乡。渡口连接着南上两个村庄——卡兰(Kha Lam)和戴同(Dai Dong)。乘渡轮穿越河流,让人感到一种亲切感,仿佛两岸的距离被抹去了。渡口附近的居民区是来自清河(Thanh Ha)乡(Thanh Chuong)的渔民,他们在卡兰已经定居了几十年。
来到这里,人们纷纷上岸,盖房盖门,但日常生活依然依附于河流,船、网、钩依然是谋生的工具。沙滩上的渔船,渔民的身影,更增添了这迷人的景色,有一种很淳朴、很亲切的感觉,生命的色彩与气息顿时成为这幅水彩画的亮点。
从渡口往上游几百米,也就是林江河的拐弯处,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庙。卡兰村的村民称之为“Tram Mot”庙,供奉着一位神明,他被人们尊崇为水陆万能的守护神,保佑渡河的渡口和过往船只的安全。
相传几百年前,一位赴京赶考的游子被卷入漩涡,不知所踪。几天后,他的尸体被冲到左岸的一座岩石山边。当地居民怜悯之心,将他救起,葬于山边,并轮流焚香。过往船只纷纷驻足祈福,远道而来的村民也纷纷前来祈求一路平安。当地居民见此神圣,纷纷捐资,合力修建了一座寺庙,并几经修葺。如今,与村里的公屋一起,Tram Mot 寺庙已成为卡兰族人的精神生活场所,为河畔村庄增添了一份古老的韵味。
![]() |
Nam Thuong 公社(Nam Dan)Kha Lam 村的渡轮码头。照片:康康 |
抵达卡兰村,不禁让人思考:这座古村落存在了多久?大多数村民摇头,说得去见见长辈。我们来到村里年纪最大的人之一阮文宣(90岁)家,他头脑依然清醒。阮文宣先生出生在卡兰村,抗法战争期间,他曾担任搬运工,负责将货物运往老挝北部地区;抗美援朝期间,他也参与了前线搬运工作,后来成为公社的文化干部。他熟悉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甚至还记得过去修建的寺庙和佛塔的位置。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年代,通往南丹的15A公路遭到猛烈攻击,关键路段不断遭到轰炸,迫使通往兴山山脉的要道卡兰村被迫开通。因此,卡兰村遭受了毁灭性的轰炸,留下了许多惨烈的场景。但当被问及卡兰村的形成时间时,阮文宣先生却摇了摇头,因为他从未听人说过,也从未见过任何文献记载此事。他只知道,这里的山峦、土地和海滩的名字,或多或少都与梅黑德王起兵抗击唐朝侵略者的历程有关。
这就是“同特拉”(Dong Trai),它可能是“dong trang”的变体,意为曾经是梅王的军营。此外,还有多海海滩(Doi Hoi,军队集结地)、关图翁山(Quan Tuong,象训地)、安牛山(Yen Ngua,山)、兴山(Hung Son)……这些地名被当地民众视为资料来源,推测卡兰村曾是还州起义的根据地,是起义军领袖梅实鸾先生训练士兵、召集将领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卡兰村的形成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答……
![]() |
南丹县南上乡卡拉姆村的农民在百年榕树的树荫下休息。图片来源:Cong Khang |
如今的卡兰村涵盖南上乡4组和5组,共有近200户人家,以水稻、玉米和其他农产品为生。卡兰人勤劳朴实,自古至今始终眷恋着自己的故土。田野和河岸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生活日益富足,全村只剩下9户贫困户,大多是独居老人。两年前,随着南上乡的崛起,卡兰村也迈入了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仍保留着“土风”的村风。
离开卡兰,我的脚步依然萦绕,心中依然萦绕着一丝乡愁。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回到这里,寻找纯真、青春,卸下心中的重担。卡兰对我们而言,总有一种无形却又无比的吸引力……
孔康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