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携手并肩
(Baonghean)桂山(桂风)乡起点较低,大多数群众的生活仍面临诸多困难。然而,在乡党委的领导下,这个“肉桂之都”正逐步走上可持续脱贫之路。
我们跟随公社副主席陈叶松阳来到海林二村,亲眼见证了这片被称为“干旱之地”的土地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这里距离公社中心不远,但自从低地居民来此开垦定居以来,这里的生活一直不太富裕,因为这里只有阳光、风和干旱。直到公社党委出台了农转畜政策,并站出来引导,充当“媒人”,为民办企业牵线搭桥,种植工业甘蔗,一切才真正发生了改变。
阮明贤先生的甘蔗田长势良好,有望获得丰收。
甘蔗适合当地土壤条件,产量稳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突破。海林二村的阮明贤先生家去年种植了3公顷甘蔗,收获了170吨甘蔗,总产值1.7亿越南盾,收入近8000万越南盾。这些收入帮助这家人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四个孩子也都受了教育。阮先生说:“工厂从甘蔗季开始就给我们提供肥料、种子和农药,只在收获季结束时才收钱,因此我们家和其他许多家庭都有条件种植甘蔗,扩大种植面积。甘蔗产品全部由工厂销售,价格合理,我们家可以放心种植。”
农转畜运动初见成效,目前正在民众中推广。仅在海林二村,就有5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原蔗,总面积达17公顷。仅今年的甘蔗产量就使甘蔗种植面积增加了18公顷。甘蔗收入正在帮助民众以真正可持续的方式摆脱贫困。
据统计,2010年,该村89户贫困户中有54户被列为贫困户,但种植甘蔗仅两年后,贫困户就减少到20户。Hien先生透露:“党委和地方政府的正确政策,加上公社干部的热情和迅速行动,帮助人们转变了思想和工作方法,懂得如何有效地实施计划,转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像阮氏蓉女士家就是通过养猪消除饥饿、减少贫困的典型例子。目前,她家养了25头猪,并准备种植近1公顷的原蔗。
海林二社的农作物和畜牧结构调整,让这片“旱地”焕然一新。海林二社副主席陈叶松阳说:“政府根据社党委的决议,积极配合糖厂,把甘蔗种植技术传授给群众。社干部和糖厂技术人员都亲力亲为地指导甘蔗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群众踊跃参与。目前,海林二社中区和西山区各村的原蔗长势喜人,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南山集群的戴村、谷村和扁孟村仍然是该公社最不发达的地区。目前,该地区内部交通十分困难,国家电网尚未覆盖。这三个村共有约130户居民,主要为泰族和克木族,贫困率超过50%,农业土地资金有限。针对集群的特点,党委和公社政府积极将畜禽品种直接送到户。公社干部深入到户“手把手带路”,指导群众发展商品畜牧业。杨先生说:“去年六月,公社向南山乡三个村的100户贫困户提供了200头种母猪。公社干部也定期到基地指导村民正确的养殖技术。发展经济、帮助南山乡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公社的首要任务。如果做得好,全社的贫困率将进一步降低,贵山乡也将真正摆脱贫困。”
如今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公社党委采取的及时、正确措施,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共识。公社党委书记卢泰辉表示,2005年公社成立之初,广大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公社党委研究确定,重点转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希望能够取得突破。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研究,甘蔗被选中运往贵山(Que Son)的田地。但农民们仍然不相信甘蔗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因为他们担心干旱和田地的陡峭……“我们组织人们参观了贵合(Quy Hop)、义丹(Nghia Dan)和贵州(Quy Chau)。所有交通和住宿费用都由公社和甘蔗公司承担。他们得以参观,了解了甘蔗种植的状况,并听取了购买甘蔗厂产品的承诺,但人们仍然不太相信。第一茬作物,党员被指派在5.6公顷的土地上进行示范。”党员们率先种植甘蔗,非常成功,经济效益很高,从那以后,许多人把甘蔗带到了田里种植,并将这片土地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关键在于党员要带头落实党的代表大会决议,以实际成果改变群众的耕作方式和思想。下一步,公社党委将继续领导各级部门,加大农作物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在南山集群三个最困难的村庄。”书记余叶表示。
清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