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找到没有完成任务的公务员来精简工资单。
多个地方部委和部门均表示,很难找到不履行职责的公务员将其列入工资精简名单。
我国行政机构预算负担的故事直到现在才被提及。专家们曾多次警告:没有任何预算来源能够支撑如今如此庞大而繁琐的行政机构。
公众对2016年海阳省劳动荣军与社会部的情况记忆犹新,该部共有46个职位,其中副厅级以上职位竟有44人,堪称当前行政机构臃肿臃肿的典型案例。这种臃肿的机构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后果,那就是政府必须从预算中拿出巨额资金来支付这支队伍的工资。职位过剩还导致一批公务员“早上打伞上班,下午打伞下班”,有观点认为,这类人数高达30%。
![]() |
许多部门和地方机构表示,很难找到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公务员,并将其列入精简工资的名单。(插图,来源:Dan Tri) |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后果,来自于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问题:“公务员工资低,但很多人还是想挤进去”。现实中,精简行政机构是否可能?
前国会法律委员会主席潘忠利先生评论道:“减员幅度很小,基本是增加,根本无法精简。现在我们一直在说精简工资,但实际上非常困难。政府关于精简和重组人员的第108号令能落实吗?几乎没有哪个机构能做到。被解雇的大多是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但如果不进行重组,干部数量仍然相同,那些无法胜任工作的人仍然留在机构里。如果我们不改变,如果我们不转型,机构就会老化、变得无效、低效。”
回顾过去十年,从中央到地方,已进行过三次精简工资。然而,现实中,工资总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一些地方显得臃肿低效。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了关于精简工资、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和公务员队伍结构的第39号决议,提出到2021年至少减少10%的工资总额。然而,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全国工资总额却增加了1.1万多人。要求削减工资单的只有2个部委,分别是工贸部和内政部,而在63个省市中,有11个地方不仅没有精简,而且还比分配的工资单多使用了7951个工资单,这些地方通常是胡志明市、岘港市、海阳省、广宁省、清化省、平顺省……
那么,为什么精简后工资反而增加呢?不少专家认为,是因为干部公务员的选拔比较随意,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此外,作为精简工资重要前提的干部公务员考核,目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岗位设置工作没有做好,考核缺乏量化的内容,无法准确计算出哪个岗位需要多少干部,具体的工作量该如何计算才能保证。不少部委和地方部门指出,很难找到没有完成任务的公务员纳入工资精简对象,导致对精简对象的认识出现偏差。86.25%的工资精简对象,实际上是距离退休只剩2至3年工作时间的干部。
河内市国会代表吴维孝表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确定哪些部门需要精简。因为现实情况是,有些人来到政府部门却无能为力,甚至可能造成破坏、破坏和损害。与此同时,许多干部虽然积极工作,但却游离于机构之外。”
精简工资单是一个敏感问题,关系到目前350多万公务员和公共雇员的利益。为了确保这一进程有效,需要各级和各部门之间同步协调。从长远来看,有必要推进社会化,减少从国家预算中领取工资的人数,并为社会工作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为落实越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精简人员、调整机构编制的第39号决议,各部委和地方分支机构的部分公务单位已向精简方向调整。内政部长黎永新表示:“创新管理和财政机制,改组公务单位体系,包括推进管理和财政权力下放;建议由收费制改为价格制,使公务单位实现财政自主;研究逐步取消对公务单位的补贴;平等对待公务单位和私营服务单位,鼓励竞争;同时,制定公务单位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标准和条件,指导国家逐步减少对公务单位的支出,走向社会化,赋予公务单位自主权。”
为了避免机构精简、臃肿的后顾之忧,或许是时候采取更强有力、更有效、更同步的措施了。创新管理机制、财务机制,重组公务员队伍的政策至关重要。此外,鼓励社会化,赋予公务员自主权,发挥领导作用,精简人员队伍,有效使用干部,这些都应被视为一项特别重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精简人员队伍、提高干部和公务员素质的重大政策。
据VOV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