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种桑养蚕的传统职业
(Baonghean)——自古以来,越南杜良县当山乡就以种桑养蚕、缫丝和纺纱而闻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行业如今正处于困境和“衰落”时期。
据乡里的老人们讲述,过去,每当我们经过杜良渡口,沿着7号国道前往安山,沿着当山乡的林江河岸,郁郁葱葱的桑园总是构成一幅美丽而诗意的风景画。得益于林江的冲积水源,当山的土地永远肥沃,桑树也因此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桑园让当山人的生活永远充满活力,“站着吃饭”这份工作对当山人始终充满吸引力,成为这里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 |
春柔工艺村(Dang Son - Do Luong)的丝线制品 - 图片:Luong Mai |
在国家革新初期,人民继续传承和发展种桑、养蚕、缫丝和纺纱工艺。当山的丝绸产品继续销往全国各地。公社的缫丝作坊总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有些家庭即使依靠手工缫丝,每周也能至少缫出10公斤丝绸。然而,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廉价的外国面料和服装产品,尤其是中国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国内纺织业面临诸多困境,导致丝绸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剧烈,有时甚至出现产出的丝绸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种长期的困境让桑蚕种植户苦不堪言,许多农户辞职转行。许多农户仍然种桑养蚕,但不是为了缫丝,而是为了……卖蚕换取食物。如果说过去当山乡大部分农户种桑养蚕缫丝,那么现在整个当山乡只有95户种桑养蚕,其中只有11户缫丝纺纱。为了复兴这一传统职业,根据群众的愿望,当山乡和杜良县制定了复兴计划,乂安省人民委员会也于2005年决定承认春如缫丝工艺村。
人们原本以为,当工艺村获得认可后,当山的养桑养蚕缫丝业会得到复兴和大力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被问及养桑养蚕缫丝业的情况时,当山乡农业部部长梅文泰先生说:“当山的养桑养蚕缫丝业自古就有,从1990年起,当山乡的居民大多以种桑养蚕为主。大约20年前,特别是由于经营不善,乡政府决定停止缫丝作坊的运营,并根据第64号法令将土地分配给民众之后,这项产业发展缓慢,人们也不再对它感兴趣。”
经调研,养蚕缫丝业依然是一项经济效益较高的职业。平均每个生产季长达10个月,每户养蚕缫丝收入扣除成本后可达1000万至3000万越南盾。长期从事养蚕缫丝业的当山乡3村村民陈文同先生说:“2013年养蚕缫丝季,我家养了10批蚕,并购买了蚕茧用于缫丝。扣除成本后,全家仍有近3000万越南盾的收入,其中2000万越南盾来自缫丝。相比养猪,养蚕的利润是养猪的9到10倍。”
我认为,扩大和发展当山县的种桑养蚕缫丝产业是当山县的一项必要任务,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该乡林河沿岸冲积土地的潜力,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来看,为了使春如手工艺村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上占据稳固的地位,各级政府需要支持打造“春如丝绸”品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山县的种桑养蚕缫丝产业能够像往常一样蓬勃发展,形成一股扩散力量,带动杜良县林河沿岸其他乡镇发展这一产业,为杜良县的职业和种植业转型做出贡献。
陈文龙
(德良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