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善良

October 16, 2014 14:43

(Baonghean) - 社会经济与环境研究所 (iSEE) 正在实施一个名为“善良生活”的项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项活动。

听到这个项目的名字确实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当今社会一个相当痛苦的问题,即人们往往不太友善地对待彼此。

“目的和思路很明确,但在开始实施时,项目发起团队却遇到了无数的困难。首先,就是如何定义什么是善,以及如何引导每个人去践行善举。”项目发起团队的一位成员说道。

最后,创造力源于困境。该项目利用互联网,创建了一个网站,以“善良是……”为题,征集关于善良概念的意见。由此,无数的定义应运而生。有些人对善良的定义很宏大:善良就是爱自己,爱每个人。另一些人则使用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含义:善良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等待”,在正确的地方付出努力,而不是向他人扔石头。

经过一周的“善行”以及研讨会和展览等活动,该项目也找到了必经之路。它没有强迫人们遵循项目提出的“善行”理念,而是引导每个人走向个人的善行。“我们为了自身的尊严而善行。一旦某个行为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和尊严,我们就不去做。这才是善行。”iSEE研究所所长黎光平先生说道。

简单来说,该项目的目的是唤醒每个人内心潜藏的善良,使其对其他不善良的行为有足够的抵抗力。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导演陈文水(纪录片《善良的故事》的导演)——正是这部影片启发了iSEE开展这个项目——也在影片的评论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善良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宗族、每个民族与生俱来的。让我们持续唤醒善良,把它放在祖先的祭坛上,或者国家舞台上,因为如果没有善良,一个社区,无论它多么努力,多么有远大的理想,都只是一纸空文。”

那么,为什么善良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却在当今社会却越来越少见呢?要解释清楚,需要进行大规模、细致的社会研究。但可以解释的是,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一位歌手因不戴头盔被交警罚款时,回应道:“为什么其他人不戴头盔就没被抓?” 这种说法从行为的逻辑上完全错误,却也揭示了与善相关的社会视角。面对需要个人善意的现实(比如帮助事故中的某人、保护弱者……),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那样的场景,为什么我必须这样做,而他们却不必?

这种想法逐渐渗透到潜意识中,进而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显然,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将善良视为一种个人责任,一种良知的声音,而不是将其置于社会环境中,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或许生活会更加充满善良?!

胡越盛

河内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唤醒善良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