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洪水泛滥的生活经历
(Baonghean.vn)——对于拉姆河堤坝外的许多乡镇居民来说,每次下雨,洪水就会泛滥。与洪水抗争,对人们来说,食物和水成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每年雨季,上游的洪水都会冲下来,导致林河水位上涨,导致乂安省兴原县周仁乡第一村数百户居民被淹,无法通行。
然而,有了“与水共存”的心态,这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为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做了许多打算——修建自救岛、自救柜、避洪设施,人们不再惧怕洪水,洪水来临时也不再被动。
![]() |
珠仁乡居民被洪水淹没。图片来源:广安省 |
2019年,珠仁乡由兴州乡和兴仁乡合并而成。其中,兴仁乡(旧)有1000多户人家,居住在拉姆河堤坝外,是兴原县的“洪涝灾害中心”。
每年汛期,周仁乡(原兴仁乡)的 1000 多户人家都会因上游涌入的洪水而被淹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据许多当地人说,如果连续下三天雨,水位可能会上升 1.5 至 2 米,使兴仁乡(旧)变成与周围地区隔绝的半淹没岛屿。
为了应对洪水,多年来,拉姆河堤坝外的居民家庭在建造房屋时,都会将房屋地面抬高至路面以上1至1.5米。
条件好的家庭,建2-3层住宅、防洪洞;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建自救岛、设计阁楼。
周仁乡第一村高氏月女士回忆说,她一生中曾经历过多次历史性洪水,例如1978年、1988年和2000年。夜间洪水涨势迅猛,人们纷纷涌向堤坝避难;地方政府则集中力量疏散老人和儿童。
洪水迅速上涨,冲走了许多财产、家居用品甚至牲畜和家禽。
自2011年以来,在国家支持下,老兴仁乡1村部分农户修建了防洪避难所,其中国家资助1000万越南盾,贷款1000万越南盾,地方政府动员力量支援工作日。
从避洪避难模式来看,多年来,居民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与洪水共存的心态,创造性地建造了成本低廉、方便群众生活的自救岛、阁楼,同时也为洪水来临时创造了一个避难场所。
为了自救,人们常常在主屋旁建造一个面积约15-20m2、高出楼面2.8-3m的阁楼,并设有楼梯,以便将水牛、奶牛、猪、山羊……带上来躲避洪水。
![]() |
贫困户很幸运,多年前就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建造了防洪房屋。正因如此,拉姆河对岸的居民尽管被洪水淹没,却依然积极应对这场自然灾害。图片:MH |
阮文五先生(周仁乡第一村)表示,建造自救岛的成本根据地区不同,在3000万至5000万越南盾之间。较富裕的家庭会建造一个防洪岛,成本约为1亿越南盾,由4至8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底层已浇筑,设有通往上层的楼梯,屋顶铺设瓦片或波纹铁皮。
有了这些防洪措施,人们就不用每次洪水来临时都担心,也不用在水位突然上涨时躲到堤坝里。
此外,在汛期,为了有干净的水可用,家家户户还会修建高达4-5米的圆柱形水箱,用塑料管从屋顶引水到水箱里,当洪水围困时,即使把水“排”到茅屋、阁楼里,人们仍然有干净的水可用。
堤外各户人家的屋子里,总停放着小木船、竹篓船,这是汛期的主要交通工具。
兴仁老乡除了人民修建的防洪棚、阁楼、自救岛外,还在兴仁老乡人民委员会旧址上修建了社区防洪棚。
社区防洪设施内设有供水系统、厨房等,当发生大洪水时,老人和小孩会被带到社区房屋居住,确保安全。
有了高高的防洪避难所,人们在洪水来临时就能积极应对。(图片:Ta Chuyen/VNA)
珠仁乡人民议会主席潘廷焕(原兴仁乡人民委员会主席)表示,由于珠仁乡地处“洪涝灾害中心”,完全处于林江堤坝之外,因此,政府和人民始终秉持“四个到位”的方针,积极应对洪涝灾害。
目前,堤外1000多户居民,除不少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修建了2至3层楼房外,约70%的居民户修建了防洪棚、自救墩、碗柜等,确保洪水来临时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当地还特别注重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防汛意识,始终把防汛工作摆在第一位。
当得知暴风雨和热带低气压可能带来暴雨和拉姆河水位快速上涨的消息时,村民们就制定计划,将牲畜、猪、鸡等转移到防洪避难所和小岛进行自救。正因如此,近年来洪水给周仁乡居民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不仅周仁乡,在洪灾频发的地区,如雄原县雄利乡、南丹县南强乡等,人民群众也积极修建防洪设施和自救岛,以应对洪灾。
义安省每年都会遭受严重的洪灾。然而,凭借多年应对洪灾的经验以及积极主动制定的防洪方案,义安省一些“洪灾易发”地区的民众在洪季到来时,生活保障有所改善;近几个洪季,人员、财产和牲畜的损失也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