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莫山顶上的“奇怪的人”
(Baonghean)“今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见你/你会回应我的思念吗?风吹动溪边的落叶/如果我是一滴露珠/我愿融化在你的掌心……”老宋泰用他那地方方言高声唱道。高亢的音符蔓延开来,仿佛掩盖了周围的一切喧嚣。咖啡馆里的音乐声震耳欲聋。那些有着大大小小的故事的客人突然停了下来。他们看着我们,看着老宋泰。老宋泰不知道,他还沉浸在村子的世界里,那里有一座终年云雾缭绕的帕莫山……
![]() |
宋泰长老与第二届省少数民族代表大会上的蒙族代表。 |
在他的家乡会荣(Dooc May,Ky Son),乡亲们至今还叫他“外乡人”。他们亲切地叫他:“宋泰!你不是会荣人!我们村子几千年来都没见过你这样的人!”哦,宋泰老人怎么不是会荣人呢?他绝对是会荣人,是奇山蒙族人的儿子。他生在村里,长在村里,他一生的艰辛和快乐,村里人都见证了,对吧?宋泰伸出双手:“你看,这双手真是我们蒙族人的手,是爬山的手,是旱季攀附悬崖寻找溪流的手,是父亲铁匠铺里烧红的手,是逢年过节举弓弩的手……”宋泰老头,没人怀疑什么,我已经知道你骨子里流淌着同乡的“品质”,那种一旦选择为朋友,便会毕生忠诚相伴的品质。然而,对村民来说,你依然是个陌生人,因为几十年前在村里,单是你的教育背景就已经很陌生了。
老宋泰十岁便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许多蒙族孩子一样,宋泰几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里有父亲铁匠的炉子,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宋泰就会爬进炉子里生火。蒙族炉子的煤火烧得不快,但热度很均匀。每天清晨,炉子烧好后,宋泰的脸色已经黑得像条条黑线。父亲铁匠的炉子就在屋后的山上。从这里抬头望去,他能看到隐没在白雾中的帕莫峰,还能清晰地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宋泰和朋友们经常在那里取水。宋泰在这座山顶上坐过几百次,看到的景色依然是同样的。杜梅乡的景色美得令人心碎!但老宋泰却不停地寻找、寻找,想知道山的另一边是什么?那里有溪流,有像会荣村那样的萨穆屋顶房屋吗?宋泰想象着……宋泰希望着……
老宋泰对父亲说:我要上学!独子坚定的愿望让父亲大吃一惊。读书?在这会荣,他已经是第四代了,谁识字?然而,父亲却纵容儿子的愿望,每天把米装进篮子里,加上一些玉米饼和盐,拿着小尖刀穿过森林,翻越3座大山,渡过2条小溪,来到巴叻披的学校。宋泰10岁时,他开始写人生中的第一封信。那封信就像一个真实存在的梦,一个神奇的世界。直到现在,老宋泰坐着回想起来,仍然无法清楚地明白,在那一刻,坐在那熟悉的山顶上,是什么强大的动力促使他求学,并且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到底?也许,最初是好奇和冒险,后来,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渴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些性格对于 Huoi Vieng 村民稳定而又有些保守的生活节奏来说都是陌生的。
老宋泰是村里第一个完成高中学业的儿子。后来,他又学习了许多其他高级课程,如今担任都梅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一个村子的儿子竟然能走到今天……然而,老宋泰的奇异故事远不止于此。宋泰也是村里第一个想方设法传承祖先神奇排箫之声的人。蒙族排箫之声已成为一个“品牌”,却因其他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而日益濒临失传。“现在还有多少人用排箫给朋友打电话?孩子们只会打电话,只会发短信,甚至在重大节日里,他们也不会吹排箫。真是令人痛心!” 真是令人痛心!老宋泰感叹道!悲伤重重地压在今天早上的每一个字眼里,悲伤弥漫在清荣市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也重重地压在咖啡馆的空旷空间里。我们恰逢老宋泰进城参加乂安省少数民族代表大会的“盛事”,便在此驻足闲聊。老宋泰,这么多年来,您一直深切关注着传统Khen音的消逝,并竭尽所能。您回到村子,组织了一次会议,用您族人真挚的声音告诉村民们——父亲、叔叔、母亲、阿姨,甚至您族中的孩子们——Khen音绝不能消失。它绝不能消失,也绝不能以任何借口为它开脱。
老宋泰回忆起那天,村民们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他。他们看着宋泰,面面相觑。这就是老阿华的独子宋泰吗?这就是年轻时陪着父亲跑遍上下村落,为村民们办丧事的宋泰吗?没错,可是宋泰说的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呢?民间的“堪”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每个蒙族人家都要有个堪,蒙族男人都要会弹堪,知道葬礼上弹堪和节日里弹堪的区别……可是现在,有人都记得吗?在座的年轻人,有谁记得吗?”宋泰问道。
一片寂静。无人说话。没人敢承认自己还记得本族Khen管完整而标准的音色。于是嘉松泰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村民们已经忘记了许多Khen管的音色,所以他们必须重新学习,老人教年轻人,记得多的教记得少的,什么都不懂的也必须耐心听着。他们还必须找到Khen管,很多Khen管已经丢失了。我们族人的Khen管很容易制作,它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乐器,主要材料是森林里的竹子和木头。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Khen管内的铜拉姆,蒙族人将磨薄的青铜切割成小块,然后将其固定在Khen管上。我们有熔炉,也有我们族人的巧手。他立即行动,亲自与村民们一起制作了传统的排箫——吹奏时,随着脚步的起伏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发出的声音仿佛能唤起整个山林的磅礴气势。关于嘉松泰,至今在都梅地区的村民中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嘉松泰有一支近百年历史的排箫,笛身泛着油亮的棕色,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带着这支排箫,仿佛它是一件不可或缺的物品。他热情洋溢地吹奏着排箫,如同一种迷人的诱惑,不一会儿,村民们就围拢过来。这时,他放下排箫,说道:“看,这支排箫吹得真好听,我们真是热情似火,一定要学,一定要记住,一定要经常吹。”堪,是蒙族的精神象征,是一段用声音讲述的历史。如果堪失去了,后人该如何寻根?
这份热情的根源,是宋泰长老千方百计守护濒临消亡的蒙族传统认同的最强大动力。排箫的旋律,以及许多其他文化符号,例如蒙族妇女的刺绣秘诀、情歌、抛箫节、乔迁庆典……宋泰长老行动果断,有时以人民儿子的身份低声细语、倾诉心声、提供建议;有时,身为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宋泰长老提议将维护和延续文化认同的问题纳入党的年度决议,并据此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方案。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杜梅村的变化: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已经熟练地演奏排箫,家家户户都拥有一支高亢庄严的排箫,作为纪念和荣耀。
我问宋泰长老,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不久的将来,要成功地为蒙族人举办蒙族文化课程。那些看似浅显易懂的东西,其实仍然模糊不清。我们必须找到那些长老,把古老的歌谣、祈祷和习俗记录下来。如果我们不及时行动,明天蒙族人就会迷失在他们丰富的文化中……
老宋泰不说话了。我顺着他远去的目光望去。怎么了,老宋泰?依旧是这座年轻城市川流不息的车流,依旧是喧闹,依旧是日常事物的欢笑,依旧是正午阳光下闪烁的色彩。可是,不对,他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充满着帕莫山顶雾气弥漫的笛声的世界?!
方志-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