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篇春节文章……

June 21, 2013 09:52

(Baonghean)——2005年冬末的一天,我还是一名实习记者,而明君入行才一年。我们俩都知道,在春节特刊里“挤个位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绞尽脑汁地想找个主题。在“奠奠1号”咖啡馆(旧编辑部附近)坐了一上午,我们最终达成一致,春刊应该以义安省的特色为主题,但主题必须“通俗易懂”,便于出版;又要“独特”,避免重复。最终选定了“远离家乡的艺术家”这个主题,但在河内义安省数十位知名艺术家中,我们该写谁呢?在一系列名人访谈中,我们决定采访音乐家安川、作家武氏好、歌手安芳、诗人王仲和歌手泰宝。当天晚上,我们就赶往河内。

其实当时离《春季刊》的截止只剩两天时间了,我们只有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可以工作。地点倒也不用太担心,因为我们都在河内上大学,又刚毕业,并不陌生,但要怎么联系那些名人,即使在车上,我们也想不通。到了那里,我突然想起第四军区有个歌手田林,他毕业于河内音乐学院,还和歌手安方合作过,所以可以了解一下情况。我立刻打电话给他,得知他也在河内出差,我非常高兴。我们像捡到金子一样高兴,从明君的熟人那里借了82号奖杯,然后我们俩就直接去了阮良朋街小巷里的一家餐馆。见到歌手 Tien Lam 后,他给了我们歌手 Thai Bao、音乐家 An Thuyen 和歌手 Anh Phuong 的电话号码。联系上 Anh Phuong 后,我们决定前往歌手 Anh Phuong 在纸桥郡梅地军队文化集体的家。当时,她刚刚搬到河内工作,所以“捕捉”一个刚离家的人的情绪并不难。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就结束了通话。



作家兼作家武氏浩 (Vo Thi Hao)。

告别歌手安芳后,我们立即奔向同大郡西山坊邓前同街,前往歌手泰宝的家,因为她在电话里说,当天只有30分钟的空,下午4点之前。幸好我们当时对歌手泰宝了解颇多,而且很喜欢她沙哑低沉的嗓音,所以在最初的尴尬之后,双方很快就找到了谈话的“节奏”。我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她倾诉,一看表,已经下午6点多了,这次谈话比她原计划的30分钟多了两个多小时。

前两次见面很顺利!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作家武氏好、诗人王重和音乐家安川。为了在见面前获取更多信息和灵感,两兄弟特意去向阮芳博士“请教”。阮芳博士曾任河辉塔中学文学教师,后任河内师范大学文学系讲师。阮芳博士非常乐意与我们分享作家武氏好的知识和感受,听她讲述在奠平(今河州)乡村的童年,讲述她至今仍保留在阮文居街的房子,讲述她身上乂族人“疯狂”的一面。与诗人王重见面时,院子里简朴的一角,以及他温文尔雅、热情洋溢的举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两位诗人、作家和两位“资深”记者面前,我们仿佛不再是采访者,而是向导和指导者。我紧张得拿出相机,却不知道为什么拍不出来。叫武氏豪作家看看,才发现没电了……不管是谁,谁都知道,那一刻我们俩有多尴尬。

我们最不想见的人是音乐家安川(An Thuyen)。然而,我们约好见面时,他却很忙。但他还是同意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写他,“因为关于他的文章太多了”。犹豫再三,我们最终决定表达自己对他的感受,这位来自义安省的音乐家,创作了带有浓郁民谣风格的歌曲。读着这篇文章,没有人会觉得我们从未见过他,就连文章里贴的全家福也是我们从他在荣市的一位亲戚那里“借”来的。我们只用了一个下午就把整篇文章分享出去了。

收到《他们依然是义安人》的文章,又在电话里听到主编的称赞,我们俩都高兴得手脚发抖。这次旅行很成功,虽然当时的版税不足以支付“旅费”,但我们俩仍然非常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旅行,我们学到了自身的经验:采访前要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充分的研究,处理紧急稿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从文章人物身上学到的思考方式和认真谨慎的态度。


文章和照片:My Ha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回忆一篇春节文章……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