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Baonghean) - 在我国,农民传统的灌溉方式(漫灌、每茬作物多次浇水)已沿用多代,但效率不高,且在某些生长阶段出现了水资源浪费。为了克服上述浪费,根据水稻植株各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和需水量,节水灌溉方案正在逐步应用于水稻生产。
在4区,由于气候恶劣、持续高温干旱,淡水资源,尤其是水稻灌溉用水短缺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科学、节约地进行水稻灌溉显得尤为迫切。现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干湿交替-浅层烘干”介绍如下:
播种后第一周,田间水位应保持在饱和水位至1厘米左右。根据水稻生长阶段,田间水位应保持在1-3厘米左右,并持续保持至施肥促进分蘖(播种后约20-25天)。在此阶段,水分是水稻生长的必需条件。在此阶段保持田间水分可以抑制杂草的萌发(水分会使环境厌氧,杂草种子无法生长)。在此阶段,有必要使用合适的苗后除草剂进行喷洒以杀死杂草。
![]() |
受褐飞虱感染的水稻在对照田中烧毁(按照农民传统浇水)。 |
播种后25-40天(根据季节和水稻的生长期,可能需要35-45天)是水稻分蘖最活跃、生长量最大的时期,大多数无效芽(枝条)通常在此期间发育,因此只需适量浇水即可。保持田间水位在离地面15厘米以下(放置一根侧面有孔的塑料管,管内有5厘米的刻度以便监测)。当水位低于15厘米时,泵入水,直至水位高出田面5厘米。当水位缓慢下降到15厘米以下时,再泵入更多水。这种调水方法会使田面露出地面,因此称为“干湿交替灌溉”,在很多地方被称为“农漏代”。
![]() |
在侧面放置一根有 5 厘米标记的穿孔塑料管,以便监测。 |
水稻生长25-40天(根据季节和水稻生长周期,可能为45-55天),水稻叶片发育至接近冠层,发芽的草籽尚未发育成熟,无法与水稻植株竞争。此时,水稻植株极易感染纹枯病。较低的水位可以防止纹枯病菌在田间蔓延,从而降低病害的传染性。
水稻阶段:播种后40-45天(根据季节和水稻生育期不同,可为55-65天),此为施肥促穗或初始大量施肥阶段。此时施肥前需先抽水1-3cm左右,避免光照分解和肥料蒸发,尤其是氮肥。
水稻阶段是播种后70-80天(根据季节和水稻生育期不同,可为80-95天),这是水稻开花的阶段,因此需要持续10天左右保持田间水位3-5厘米高,以确保水稻有足够的水分,容易开花授粉,稻粒不空鼓或半饱。
从乳熟期开始,稻粒变得坚实,并逐渐成熟,因此只需将水位保持在离地面15厘米以下即可(必要时可泵入更多水)。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收割前10天“收紧”水,以便田面干燥,方便收割机浇水。
阮俊禄
(第四区植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