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鲁渡轮的回忆
(冯宪光)在与美国空军和海军的对峙中,南丹县(义安省)是第四区火线上12个“死亡之门”之一。这片土地上有一条重要的15A公路贯穿其中,它位于两个已成为我们人民意志、战斗精神和牺牲的传奇之地:长本路口和同禄路口之间。当时,南同乡(现庆山乡)的万儒渡也被认为是一个“炸弹袋”……
凡鲁渡口的宁静景象。
年底的一天,我们去了庆山,参观了万儒渡,那个在南丹人心中成为美苏战争传奇的地方……顺流而下的兰江似乎流得更慢了,或许是与祖国在汇入大海之前,曾有过一段缠绵悱恻的时光?河下,渔船、客船、采砂船熙熙攘攘。两岸,河岸上盛开着黄色的芥菜花,后面是绿油油的玉米地、一望无际的稻田,还有熙熙攘攘的村庄。前方,倒映在平缓的兰江上的天仁山脉,翠绿而雄伟。望着那诗情画意、魅力四射、富饶宁静的景象,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血火之地,是“死门”,也曾书写了15A战略要地的英雄光辉历史。
在万儒渡口,人们问起往事,问起轰炸的年代,并带我们去了同春雄先生的家。他曾任南同公社党委书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担任渔业合作社主席。遵照指示,我们沿着15A公路走了几公里,来到庆山公社第五村。雄先生即将年满84岁,但他依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记忆力清晰。
他详细地回忆着万儒渡口每一次猛烈的轰炸和伤亡。“在庆山地区,没有一处地方能逃脱美军炸弹、导弹和火箭弹的轰炸。”——雄先生开始回忆。穿过庆山乡的15A公路极其险峻,一边是天仁山脉,另一边是林江。由于地势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这里成了向南方支援人力和物力的“瓶颈”。鉴于其险峻性,美军飞机经常投下炸弹,试图彻底切断这条战略要道。每天,这片土地都要承受敌人的无数炸弹袭击。几乎每天都有道路被切断,当地民兵日夜轮流填补弹坑,但填完之后,美军飞机又会来投下一轮炸弹。有时,由于先前的一系列轰炸,平整工作尚未完成,“雷神”又会再次降临,给战斗和生产带来无数的困难和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损失,我军在向今南丹镇地区行进时,绕过塔拉姆堤坝,到达春拉姆乡,渡过万儒渡口继续前进。但不久之后,敌人就发现了我军新的行动方向,并不断轰炸万儒渡口地区。美国空军对该地区进行“地毯式轰炸”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发现我们正在这一段河流上修建交通线和一条向南部战场输送燃料的输油管道。
童宣鸿先生
当时,同春雄先生是公社党委书记,也是大青合作社主席,该合作社负责林江鱼类的开发、捕捞和运输。“随着美国空军和海军对北方的攻击不断升级,我们合作社接到命令,要求转入战时状态。也就是说,把运送士兵和武器装备安全过河放在了首要位置。”——这位前主席回忆道。战争愈演愈烈,战场需求不断增加,南同公社军民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合作社一度需要动用150多艘船只运送士兵过河。当时,14至15岁的孩子被动员起来在河上划船,每户3至5名成员组成一个团队。下午5点起,当雾气笼罩整个天仁山脉和林江水面时,大青合作社的船只便列队出动,执行任务。第二天清晨6点,天朗气清,社员们停止运送士兵过河,并将船只隐藏伪装,以免被敌军发现。就这样,每天晚上,都有数千名士兵安全渡河。
“为了保障千军万马渡江的安全,南同公社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不畏艰险。期间,敌军炮弹炸死炸伤数百人……”——童春红先生悲痛地回忆道。面对美军飞机轰炸愈演愈烈,炸弹地雷也愈发密集,南同公社决定成立“钢铁”连和“十林河姑娘”小队,随时准备赴死。“钢铁”连的任务是应对突发事件,配合高射炮部队击落敌机、填补弹坑、扫雷,保护通讯线路、油气管道,并在紧急情况下运送官兵渡江。“十林河姑娘”小队则负责伪装部队的船只、武器和车辆,并在出现伤亡时参与救援。
洪先生说:“战争期间,无数的美国炸弹落在这片土地上。炸弹、集束炸弹、磁力炸弹、导弹和火箭……但最可怕的还是磁力炸弹,因为一不小心,随时都有可能造成伤亡。”作为“钢铁”连的队长,他多次率先参与排雷工作。每次炸完后,他都会和几名队友划着小船在河上行驶,拉着一根长长的鱼线,鱼线末端系着一个铁器,用来引爆河床上的磁力炸弹。有一次,一枚炸弹在近距离爆炸,引起巨大震动,导致他的船在河中央倾覆。幸好大家都是“千人千面”,经验丰富,力气还挺大,游到了岸边。还有一次,一枚定时炸弹落在了范鲁渡口附近的鲁特列特山脚下。没有人敢靠近这片区域,更别提拆除炸弹了。
作为党委书记、合作社经理兼“钢铁”公司负责人,同春红先生决定自愿前往鲁特镇销毁炸弹。尽管老母亲劝阻,同春红先生还是去花园里砍倒了一棵最老、最坚硬的竹子,把它雕刻成铲子,用来挖地寻找炸弹。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挖掘,他终于找到了炸弹的位置,并用炸药引爆了炸弹。惊天动地的爆炸和山体滑坡发生后,他回到家,看到许多人聚集在屋里和院子里,其中许多人痛哭流涕。“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销毁炸弹就是去了就回不来了,”同春红先生吐露心声。如今,“钢铁”公司负责人仍然保留着一本笔记本,记录着南同省惨烈的轰炸和人民的巨大伤亡。翻阅这本笔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凶猛,以及在枪林弹雨中生存和战斗的日子里,这里的人们时常面临的危险和损失。据洪先生的笔记,1968年6月10日,一支运送从战场上回来的伤员的车队被敌军发现,敌机投下炸弹,造成2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1968年7月25日,敌机群投下3枚集束炸弹,造成16人死亡,96人受伤。1968年9月4日(农历),十多架B-52轰炸机来投炸弹,造成26人死亡,97人受伤……
按照雄先生的指示,我们沿着15A公路前往南丹镇蓝山街,与原“钢铁”公司成员见面。80岁的范氏合女士回忆道:“以前,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划船送士兵过河。有一次,敌人投下的信号弹清晰如白昼,接着又投下了一连串炸弹。我清楚地看到两颗母弹和数百颗子弹落在离船不远的鲁特河上。”85岁的阮氏杨女士说:“有时候,我刚把船划过去,刚踏上岸,就在这时,一连串炸弹落下。那时候,一切都是运气使然。直到现在,我仍然经常在梦里看到那些激烈岁月里炸弹落下、枪林弹雨横飞的场景。”问起昔日的十位林江姑娘,佟宣鸿先生苦思冥想片刻后,伤感地回答:“战争结束后,她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远嫁,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跟随子孙后代到别处生活……现在很难再见到她们了!”
回到万儒渡,大青合作社原主席回忆起枪林弹雨的岁月。在他的记忆中,每一块土地、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河流、每一块岩石都留下了战争的痕迹。他弟弟的房子就在鲁特山脚下,山下有一枚未爆炸的炸弹。顺着河岸往上走,一位村民在割草时踩到了几十年前战争留下的磁性炸弹,不慎伤亡。十多年前,在河中央耙贻贝的人也捡到了集束炸弹,偶尔还能在地底深处找到炸弹。“这片土地至今仍充满危险,因为敌人留下了痕迹。” 雄先生沉思道。
同玄弘先生在万儒渡沉思片刻后,突然说道:“这里曾经辉煌,如果能有一块石碑,一座祠堂,来纪念和缅怀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牺牲的先烈,让后人永远铭记就好了。同时也提醒大家,在这地下,在这江心,还隐藏着许多危险……”!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