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安作诗、上书、讲学、行医,都是为了救人。

October 8, 2010 17:48

朱文安被尊奉为清皇的清烈公祠传说,他出生于仁钦年(1292年),卒于景德年(1370年),家乡是河内市清潭县(现清治县)光烈乡文村。

河内一座寺庙里朱文安的绘画。照片:AV(st)

朱文安考取太学博士后,回国开学授业。他的许多学生都功成名就,在宫廷中担任要职,例如范素孟和黎季。陈明宗在位期间(1314-1329),他受聘担任翰林院学士,教授陈王太子。他虽然与朝廷关系密切,但在政治上却无权无势。后来,他不再教授太子,而是担任翰林院的“太子”——用古语来说,就是一个悠闲的官职。后来,朱文安越来越关注政治。他曾作过一首由陈黎桑翻译的绝句《恭绘君诗》(Cung hoa ngu che dong chuong):

鹤在庭中翩翩起舞,云在笼门中,
抿一杯露水,放松心灵。
藏在蓝色桃花下,生活平静,
拂石琵琶,借东风。(1)

然而,在朝廷中,他却暗中评断大臣的品德,明辨是非、忠谄媚。大治年间(1358-1369),明王去世(1329年),度王沉溺于享乐和荒淫。他情绪失控,提笔致函陈德通,公开要求处死七位奸臣,以期挽救陈朝的颓势。正如黎忠所言:“七人上书,侠义震天地”(That tram chi so, nghia dong quy than)。请注意,另一个版本写成:“七人上书,侠义震天地”(That tram chi so, nghia dong can khon)。这份请愿书在当时震动了舆论,并对我国几代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提到朱文安的名字,都会不忘提及、赞扬和钦佩“苏达特拉姆”。以下是诗人高伯秋(1809-1854)的汉诗《永朱安》,由武蒙兴译出:

响应忠诚和英雄的精神,
一只手想要将那粉色光环拉回来。
孤独的雷电不气馁,
七宗罪很恐怖。
天地同辉,英雄气概相同,
祖国永远高贵。
金泉藏身之处如今在哪里?
文庙不负其名,香火依旧!(2)

据说,由于国王软弱,不敢批准“七斩奏折”,朱文安便立即辞去官职,前往风景秀丽的方皇山(今海阳省志灵县),建屋授业,并开药救民。在此期间,他改名为“小安”。朱文安除了开药之外,还研究并撰写了东方医学著作。

据说由他编撰的《医术精要》一书价值连城,对越南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武玉庆教授认为,除了《医术精要》之外,《清治广列诸氏之事》一书也收录了他撰写的关于医学、天文学和风水的记载。然而,这些文献仍需进一步考证,才能确认其出自朱文安之手。(3)

朱文安隐居自保,修心养德,行医治学,但他对陈朝、国家和民族的心,依然炽热不灭。史书也记载,1369年,陈笃宗去世,宫德王的养子杨日礼想要结束陈朝,为杨朝开创帝国。

陈富与陈氏王室联合起兵,擒杀了杨日黎,拥立杨日黎之弟宫廷王为帝,即陈义宗。

朱文安七十七岁,闻知朝廷粉碎了叛乱阴谋,陈朝得以保全,他不顾年老体弱,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回京报喜……陈义宗曾邀请他留朝为官,但他坚决拒绝了(3)。不到一年,景泰元年(137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文安便与世长辞,为后世留下了多方面的光辉典范!

一位品行端正的儒生,一位不染尘埃的隐士,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一位追求自然、追求独创的诗人——这就是朱文安。因此,他的肉身已逝,但他的名声将通过史书、诗歌、寺庙、民间传说永垂不朽……

写禅诗的人:

身子悠然如浮云,
风月半枕,人生淡然。
尘世遥远,佛界清净,
院子里鲜花似血,鸟儿叽叽喳喳。
(诗歌由 Dao Thai Ton 翻译)

《所以那车》和《一呼百应》也是他写的。原来,这人身闲,心不闲。作诗、上疏、讲学、开药治病,都是为了救人啊!

(1)- (2):摘自陈黎桑著《朱文安的生平与诗歌》,河内出版社,1981年,第187页。
(2):《越南文化词典》,武玉庆教授主编,文化信息出版社,河内,2009年,第53页。
(3):参见邓维福著《升龙—同京—河内:人才荟萃的故乡与地方》,河内出版社,1996年,第175页。


凯赫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朱文安作诗、上书、讲学、行医,都是为了救人。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