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多艾渔村
(Baonghean) - 甸岛和甸金(甸州)长期以来以其鱼类养殖业而闻名。如今,该产业已发展成为从广治到清化的整个中部地区养鱼户信赖的产业。
在田岛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飞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阮玉黎家,他被认为是最早将这一职业带进村的人之一。
黎先生在鱼塘旁的龙眼树下,闻着熟透的龙眼香味,接待了我们。他说:“退伍后,正不知道将来该选择什么职业,公社出台政策,把合作社以前分成26公顷的低洼、长满莎草的沼泽稻田改建成供社员养殖鱼苗的低效田地。公社鼓励他站出来,分得1.3公顷,为大家做出表率。”那是90年代初期。他一边种水稻、养鱼、做规划,一边慢慢积累,农场本身就有几十亿越南盾。1991年至2003年是基础建设期,每年除了家人的劳动外,黎先生还要雇佣近400名工人。每年,整治后的土地种一季水稻,收割后放生鱼。1.3公顷的土地被划分成许多池塘,每个池塘养殖一种鱼。
他在池塘边种甘蔗、养猪。每年养猪和甘蔗能给他带来几千万越南盾的收入,他还投资了鱼塘。1995、1996、1997年是养鱼的黄金时期。每塘养鱼两个月就能带来500万越南盾的收入。从那时起,养鱼的目标就达到了每公顷1亿越南盾。我们不知道沉没的宝藏,但据我们看到的,他买了一辆豪车,投资了价值近10亿越南盾的婚庆服务设施,养了两对鹿,并用这笔钱把两个孩子送到英国当劳工。
目前,他的养殖场每年维持约25吨鱼种和肉鱼的产量。他正在逐步投资其他不那么费力的领域。
除了黎先生的模型,我们还参观了陈忠信(Tran Trung Tin)先生的黑鱼养殖模型。1987年出生的陈忠信坦言自己“笨”,学不会,于是转而学习养鱼。但从陈忠信的行为和算计来看,没有人觉得他笨。他之所以被称为“黑鱼王”,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把黑鱼带到田屯养殖的人。2007年,陈忠信通过报纸和广播看到黑鱼养殖很火爆,于是便收拾行囊“拜师学艺”。凭借学到的知识,他买了5000尾鱼苗来养。按照他的指示,鱼儿吃得很多,长得也很快。
还没来得及高兴,烦恼就来了:冬天,带鳞鱼大量死亡,没人买,也没人免费领养。Tin经过研究,得知这种疾病是由于生活在炎热气候下的黑鱼无法抵御冬季的寒冷而引起的,所以他必须制定一套养殖计划,从放苗、放鱼、收鱼,如何适应天气变化,避免受冻。Tin制定的流程是每年2月放鱼到12月收鱼。从2008年至今,Tin家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流程“对”。Tin还养了2尾鲶鱼,2尾传统鱼。Tin带我们参观了60平方米的黑鱼养殖水泥池,放出了1万尾鱼苗,并向我们保证,今年要收获5吨鱼肉。
陈忠信 (Tran Trung Tin) 先生家 (演州县演多艾乡) 的蛇头鱼养殖模式。
按Tin的计算,每养一公斤鱼,净赚1万越南盾,就能带来5千万越南盾的收入。光是自家池塘养殖的黑鱼(鱼苗和鱼肉),利润就接近2亿越南盾。Tin不仅在选择合适的季节和养殖方法方面独具匠心,还包揽了黑鱼的投入和产出服务。他几乎是独家代理,为从河静到太平的渔民提供黑鱼鱼苗。Tin也负责鱼的产出。从自家养的鱼卖给河静、广平、荣市的商贩……Tin通过各种关系为其他渔民提供服务,每年都有几十吨鱼经过消费者之手,带来可观的收入。
田庄村有一块田地,以前是一片荒芜的莎草草田,如今却成了公社的“蜜田”。养鱼取苗和鱼取肉,使从3村到11村的337户人家富裕起来。每年,养鱼为公社贡献1350亿越南盾的总收入。此外,在这个渔村,田庄村的土地上形成了三种轮作模式:鱼取苗-鱼取肉、1米-1鱼、2米-1鱼。这些模式正在帮助这里的人们有效地消除饥饿,减少贫困。
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