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村》潘当禄
(Baonghean)——那是位于安城县和清乡的以著名革命知识分子潘当流命名的村庄。村里有120户人家,却有200多人当老师,每户至少有1人,很多户有7、8人,所以除了潘当流村这个名字外,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教师村”……
教师村
潘当鎏村位于和清乡南部,宛如一块巨大的砚台。村子里的现代气息体现在几栋高楼的点缀,但整体面貌依然保留着昔日的风貌,深褐色的瓦片屋顶掩映在宁静的翠竹林下。不过,阮氏岛和阮氏小岛依然屹立在那里,象征着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的圣地。
![]() |
潘当銮村的一角。 |
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来到这个村子,刚到村口就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学习的声音。潘当鎏村党支部书记潘春陆说:我们村历来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这个村子的物质条件不如其他村子丰富,但知识条件却十分丰富。最独特的是,这个村子只有120户人家,却有200多人在教书。村里的教师学历水平从幼儿园到大学应有尽有,其中不乏校长、副校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据春陆书记介绍,村里退休和在职的教师人数足够开办4所学校,这还不包括村里目前在师范学院学习的几十名学生。
村里有很多三四代人都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很多家庭的父母、子女、姻亲、孙辈都是老师。有些家庭拥有整“排”的教师,例如潘登凯先生(12人)、潘春洲先生(6人)、潘春秋先生(7人)、潘登川先生(5人)……我们来到潘登禄中学前教师潘春洲先生家,看到他正在读书。他说:“我退休了,但我还要读书,学习知识,为村里的孩子们上课。”高中毕业后,他放下笔,投奔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战后,他回国继续他的旧梦,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潘先生与一位老师结婚,育有三个孩子。他的孩子们如今也继承了父母的事业,成为了高中老师,并且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算上岳父母,他们家现在一共有6位老师。
![]() |
潘当川先生免费为村里的学生授课。 |
按照周先生的指引,我们来到了潘春凯先生的家。他和妻子都是老师。他的六个孩子个个都学得好,其中最突出的是年轻的理科博士潘春孝——2013年金球奖十大杰出人物之一。目前,他家连公婆一起,组成了一个由12名教师组成的“教师排”。潘春凯先生说:“教师是村里的传统职业。在最困难的几年里,工资甚至无法维持生计,但他和妻子以及村里的老师们仍然坚持了下来,没有人辞职。这是这个村子最大的特点。村里老师多,教书很方便。正因如此,这里的土地和人民都非常善良、纯朴,也非常聪明。”
不仅有教师传统的家庭,很多只有几亩承包地的农民也把孩子培养成有文化的人。比如阮氏韩女士家,七个孩子都成了老师。韩女士说:“我家境贫寒,就看重识字的人,想把孩子培养成官、读书人……”和清乡教育促进会主席潘当全老师说,目前全乡有教师1000多人,潘当流村是最典型的。我们村可能是乂安省所有村子里教师最多的。每逢越南教师节或春节,来自各地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都会涌进村里,看望老教师,如同过节一样。村里鲜花盛开,这是教师职业最大的幸福。
教育推广村
潘当鎏村过去也曾被称为侗寨、河清。这是一片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圣地。据该乡的《地方-文化-历史》记载,这片土地以其好学的传统而闻名,是安城县优秀文人的摇篮之一……自古以来,村里就留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学田”,奖励学习成绩优异、通过考试的贫困学生。这里居住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家族和宗族。他们中许多人成为了官员、宫廷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杰出的革命知识分子潘当鎏(1902-1941)就出生并成长于此。
秉承这一传统,潘当鎏村世世代代都把助学运动办得很好。潘当川老师介绍说:这里村里和宗族的助学运动和助学协会自古就有。每年9月2日(开学前),村里和宗族都会组织会议,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奖励基金是由村里的优秀子弟设立的,旨在弘扬村里好学的传统。协会还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坚持学业到最后。这对村里几代学子来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精神鼓励。
每天晚上7点,村里的大喇叭都会响起,提醒学生上课;村里的保安队也会去检查。任何妨碍或影响孩子学习的家庭都会被提醒,屡次违规的还会在村里的广播里受到训诫。正因如此,村里学生的自学养成了习惯。此外,村里还有一个教师协会,是退休教师们的聚会场所。协会不仅组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互致问候、鼓励,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困难……,也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分享教师职业的艰辛和经验的平台……
由于出生在一个师资力量雄厚、鼓励学习的村庄,该村的学生历来都是各级优秀生,大学录取率位居全县之首。目前,该村的博士生已达数十名。潘当耀先生家有三个孩子是博士,目前在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担任重要职务。几乎每个领域都有该村的子弟参与,包括教授、医生、音乐家、诗人、作家……其中一些人是党、政府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关的高级干部。
和清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克德表示:“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和清乡始终保持着全县教育领导地位。潘登鎏村是传统师范村,是全县提倡勤学好问、鼓励学习、鼓励人才不断涌现和发扬的典型村庄之一。”
文章和照片: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