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村——纯原住民文化村
义春乡莫村位于归合县的起始处。宁静的村庄坐落在广袤的甘蔗田、木薯田、玉米田……以及茂密的翠竹林之中。没有人记得这个村庄究竟是何时建立的。几百年前,人们来到这里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第一批托族人沿着河流和小溪的岸边建造房屋,狩猎、捕鱼、编织吊床……他们还建造了一座庙宇来祭拜莫神(水源),以及一座庙宇来祭拜村里的守护神高山高甲。这座祭拜村里守护神的庙宇由两个朝代敕令建造,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两个朝代分别是维新国王(1912年)和启定国王(1925年)。
(Baonghean)-义春乡莫村位于归合县的起始处。宁静的村庄坐落在广袤的甘蔗田、木薯田、玉米田……以及茂密的翠竹林之中。没有人记得这个村庄究竟是何时建立的。几百年前,人们来到这里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第一批托族人沿着河流和小溪的岸边建造房屋,狩猎、捕鱼、编织吊床……他们还建造了一座庙宇来祭拜莫神(水源),以及一座庙宇来祭拜村里的守护神高山高甲。这座祭拜村里守护神的庙宇由两个朝代敕令建造,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两个朝代分别是维新国王(1912年)和启定国王(1925年)。
>>第三课:纳仓、蒙族文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莫村曾名为萨克莫村,后更名为太盛村,隶属于旧义丹县太盛乡。1961年至今,该村一直被称为莫村(义春乡,归合乡)。虽然莫村名称曾更改,但它也代表着居住于此的土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土族人民习惯沿水源、溪流和河岸居住。“莫”意为水源,自然水流,人们依靠水源生存,他们崇拜莫神,祈求繁荣、和平……
我回到莫村时,正值丰收的季节,村民们都到田里去收割甘蔗,然后运到糖厂。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土族的印记依然清晰地印在他们的语言、习俗、信仰、歌曲和旋律中,例如“都都迪恩迪恩”、“塔特廷”、“踏堂”……
张公惠先生与佤族的锣具。
莫村创建文化村至今已有13年,创建净土文化村也已有8年。在此期间,莫村人民不断传承本民族文化,构建文化生活方式,积极劳动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富足。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下,莫村社会矛盾纠纷少,村里团结互助。特别是2012年,莫村人民在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毁于战火的旧址上重建了村里的守护神庙,恢复了莫村人民的文化和宗教风貌。
人们重新制作工具,以及一些弩、箭、编织篮子、托盘、吊床……这些都是托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职业。为了保护和弘扬托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莫村成立了托族民间艺术俱乐部,该俱乐部已运营近十年,致力于重新发掘、收集托族的古老歌谣,并将其带回现代生活。文化活动不再只是节假日的比赛或表演,而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老人们兴奋不已:“喜欢唱歌,就可以整天唱。政府把莫村定为文化村,大家都很开心,很快乐。有了俱乐部,唱佤族歌曲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前,我们只是知道,记在心里。我只希望能够一直练习、一直唱下去,等我死了,我的子孙后代都能知道、记住我们祖先的民歌……”
获得“文化村”称号并非易事。莫村之所以被选中建设“纯俪族文化村”,是因为这里拥有俪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目前,俪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约有201户,1000多人。维护和保持这一称号将是一个艰难而艰巨的过程。
义春公社(归合)莫村门。
在与村长 Ngo Thi Thoa 会面时,她说道:“2000 年,我们被省政府认定为文化村,2005 年,文化和信息部认定我们为纯正 Tho 文化村,并成立了 Tho 族民间艺术俱乐部。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努力争取这个称号。我们鼓励传统的编织职业,建造了文化屋、宽敞的足球场,并拥有 11 支排球队和 2 支足球队。通常,下午,足球场上挤满了人。Tho 族民间艺术俱乐部拥有 50 多名成员,从老人、妇女到年轻人。然而,也有很多担忧。担心如何保持纯正的 Tho 身份,因为当村民的生活仍然过于困难时,谋生和抚养孩子读书使他们对文化和身份的兴趣变得有限!”
我去了张功辉(78岁)先生的家。他是村里锣具的保管人,也是少数几个至今仍保留着土族特色器皿和物品的长者之一。他透露道:“土族有四面锣,其中一面已经破损。政府也拨款,但我们村民正在筹措更多资金,准备买一套新的。” 然后,他向我展示了他亲手制作的器具,这些器具有的用于家中使用,有的出售赚取额外收入,有的则留作纪念品:一把弩、一个在森林里打猎用的刀架、一个捕鱼罐……“以前,我的东西多得多,但给县和乡的却少得多。” 辉先生自豪地说道。白发老人这才恍然若有所思:“老一辈有时间做,是为了铭记祖传的职业,年轻人却忙着谋生,不能只靠织布维持生计。我织的东西,拿出来卖,人家一买就卖光了,做起来费时费力。再比如织麻吊床,种麻,然后把麻丝织成吊床,做个吊床要几个月,才卖几十万?!”
义春乡(归合县)文化官员张青海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莫村最宝贵的一点是几十年来始终维护和发展纯俪文化村。这很不容易。令人担忧的是,当地居民生活依然艰难,缺乏条件去关心文化。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保护、传承和弘扬俪族文化价值的工作需要专家和知识渊博的人才!”
文章及照片:何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