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制作村
(Baonghean)- 在越南甸州省甸堂乡,有700多户人家从事扫帚制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手工艺村:2003年被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泰垸村”(167户)和2006年被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高明村”(185户)。这里有许多70岁至近90岁的老人,仍然对这份职业充满热情。甸堂乡人一年四季都在制作扫帚,但最忙碌的时节还是年底,那时正是芦苇盛开的时节,家家户户都堆满了新鲜的芦苇,院子里、小巷里、村道里到处都是芦苇……
刚到高明村村口,就听到一阵热闹的敲打声。田道乡党委书记阮维静说:“做扫帚的都藏不住,那声音是铁棍敲打扫帚柄,让人把扫帚捆紧的声音。”
不愧是手工艺村,这里家家户户都做扫帚。从屋里到门廊,都能听到人们的谈笑声。有人织扫帚,有人劈藤,有人打磨芦苇,全都用粗糙的手艺。高都先生今年87岁,是高明村几十位有名的“扫帚匠”之一。问起做扫帚的职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都先生和村里很多老人一样,记不太清楚,只知道从出生起,就看到父母、祖父母从事着做扫帚的职业。芦苇扫帚是用芦苇(芦苇)做成的,芦苇叶采摘晒干后编织成扫帚,芦苇茎做成扫帚柄(扫帚颈),藤条用来绑扫帚。都先生从小就学会了做芦苇扫帚。今年他已87岁高龄,每天至少做4把扫帚,好的时候能做6到7把。
他说:“今天又冷又下雨,所以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家里做活儿。不过,不下雨的日子里,做扫帚的气氛就很热闹。三四家人聚在一间屋子里,一起做,一起聊天。这样,大家互相学习经验,做出来的扫帚也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最棒的是月夜,人们扛着竹竿,把竹子搬到巷口,排成一排,一直做到第二天早上,还没停歇。这种美好,从我们的祖先时代就一直存在。”还没完呢,我们一边做扫帚,一边喝茶,天天都有茶,今天这家煮一壶绿茶,明天那家煮一壶绿茶,一个月一两次有一锅红薯,一锅木薯,一盘烤花生,我们一边做扫帚,一边聊天,棍子敲击柄的声音,欢声笑语,互相叫喊着谁做的更快,谁做的更漂亮,整个村子热闹非凡。
“孩子,我一晚上织不了几把扫帚,就睡不着觉。在曹明村,七八岁的孩子都跟爷爷奶奶学织扫帚,很多都织得挺熟练的。”涂先生说着,指了指:“等会儿去水家看看,那姑娘织扫帚的技术真好。”
![]() |
涂先生和涂太太制作扫帚。 |
中午时分,我来到Thuy家,正好碰上Thuy的女儿Ha Linh(10岁)放学回家。Ha Linh迅速放好书包,淘米煮好饭,然后坐在门廊前一大堆干芦苇上。她用手快速地将芦苇一根一根地取出,编织成一把扫帚。Linh说她从7岁起就开始编织扫帚了。Linh家有5口人,包括祖父母和父母,都靠编织扫帚为生。每天早上5点,Thuy的妈妈起床做饭,全家吃早饭,Linh去上学,祖父母和父母开始编织扫帚,12点半全家吃午饭。下午,如果Linh不去上学,她就待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编织扫帚。
晚上,Linh学习,爷爷奶奶和父母则忙到晚上11点。如此强大的劳动力,Linh一家一天能做20多把扫帚。年仅10岁的Linh,从劈藤、编芦苇、编扫帚颈……一个个步骤都做得非常熟练。我们看着她用锋利的刀削藤条,不禁赞叹不已。Linh说,她已经习惯了这份工作,闭着眼睛都能做。一个多小时后,Linh就完成了一把扫帚,她语气非常开心:“我上学的时候,每天还能做两把扫帚。” 平均下来,Linh每个月还能从做扫帚中省下60万到70万越南盾。
灵的母亲阮氏翠女士分享道:“无论晴天雨天,在任何地方做扫帚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买好材料,慢慢攒起来就可以了。以后有人会来买,不用担心积压,就怕没力气做。” 她算了一下,做一把扫帚需要600克扫帚草,2000越南盾的藤条,一根竹竿,或者一根像成年人手指那么粗、大约1/3米长的木柴。一把扫帚的成本是2.5万越南盾,批发给老百姓是3.2万越南盾,零售是3.5万越南盾,每天靠做扫帚草赚10万越南盾并不难。长时间坐着做扫帚也容易腰酸背痛,所以扫帚匠人每隔几个小时就会站起来在屋子里走走,给菜地浇浇水。这份工作要求人们做完就把所有东西都买下来,所以他们不介意疲劳。
在Thuy家,她公公婆婆身体还好,所以家里有4个主要工人,每天要做20把扫帚。很多家庭儿女都分开住,家里只有两个70多岁的老人,但他们做扫帚的量并不比年轻一代少。比如Cao Minh村的Tu夫妇,Hau夫妇,Thai Loan村的Giang夫妇……。要制作一把扫帚,需要经过很多步骤:劈藤、捆芦苇、做柄。一把既耐用又美观的扫帚需要扫帚匠人一丝不苟,抖掉芦苇上的灰尘,芦苇团必须编得很紧,这样扫帚才能用很久,如果制作不当,扫帚只能扫一小会儿,芦苇就会脱落,很快就会变钝。扫帚柄(扫帚颈)也必须做得非常牢固,用三四圈藤条捆扎,捆扎前要用铁棍敲击柄部,然后拧紧藤条时才能将扫帚柄拧紧。扫帚经常会断裂,颈部松动,一部分原因是藤条质量差,一部分原因是捆扎时不小心。
每年的最后几个月,田市的人们都更加忙碌。这时扫帚商贩们需要更多的货品,所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以确保按时交货。来这里买扫帚的人有些来自田州,但大多数仍然来自河静、清化和南定。由于扫帚需求量巨大,过去田市只有两个手工艺村——太垸村和高明村——制作扫帚,但现在扫帚已经遍布整个乡镇。
每年十二月到十二月底是最忙碌的时候,正是芦苇盛开的季节,村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买新鲜芦苇晾晒的景象。新鲜芦苇的价格比干菜便宜三五倍。每逢这个季节,许多人会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做扫帚。涂先生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田庄人讲信用,一旦答应供货,就必须按合同规定准时交货,不会因为数量而降低质量和信誉。” 随后,他若有所思地回忆道: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到田庄乡的Hon Duong、Hon Day、Hon Chua和Thung Cau等地的森林里采集芦苇。
那时,芦苇漫山遍野。芦苇盛开时,全公社都进林砍芦苇。涂先生曾被芦苇刺和林木扎伤。涂先生和父亲扛着一捆捆芦苇,辗转于林间,彼此认不出来。他们头发银白,衣服银白,长满厚厚的芦苇霉,四肢伤痕累累,脖子上爬满了蛞蝓。然而,他们没有感到痛苦和疲惫,也没有辞去工作。每天,他和父亲倚在林木旁,吃着咸饭,然后继续进林砍芦苇。他家的厨房里总是堆满了芦苇,他和父亲把芦苇晒干,储存起来,慢慢做成扫帚出售。白天去砍芦苇,晚上,涂先生和父亲坐在油灯下,把一捆捆芦苇敲打得干干净净,然后才做扫帚。涂先生和涂太太做出来的扫帚,从来都是一尘不染。
涂先生还说,1966年,越南实行土地和森林分给人民的政策。田岛乡的芦苇林被改种松树、金合欢树、桉树等名贵树木。人们不得不到归合、归州、桂风等县去采集芦苇。田岛乡的许多人放弃了制作芦苇扫帚的工作,只有高明村和太郎村的人们还在坚持做这项工作。凌晨1、2点左右,他们打包好米,带上米、鱼露、盐和盆,步行到大路上,乘公共汽车前往归州、归合、桂风等县,在森林里搭起茅屋,在芦苇盛开的季节寻找芦苇。涂先生和他的儿子在森林里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采集芦苇。大约半个月的时间,五七户人家会雇车把芦苇运回家,做成扫帚,拿到市场上卖。一度,归州、桂丰等地的森林也把土地和森林分给了人民,高明村和太郎村的村民不得不乘车到广平、广治、奠边和老挝去购买原材料。当时,扫帚的消费量还不到现在的一半,但人们仍然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对制作扫帚充满热情。
涂先生的子孙后代靠着扫帚的收入得以上学。他的儿子孟先生(40岁)一家人制作扫帚,并向村民提供原材料,他买了一辆汽车,用来运送原材料卖给公社村民。孟先生每周都会开车去老挝奠边府买扫帚。每年从12月到次年3月底,许多家庭不得不再雇佣一到两名工人来制作扫帚,以确保按时交货。
奠边公社党委书记丁先生说:奠边公社共有 4 户人家,他们投资汽车从北部的和平、谅山、莱州、奠边和老挝等省份购买茅草,然后卖给公社的人们。平均而言,全社每年消耗 500 多吨茅草。消费来源有两个。来自清化和南定省的个体商贩开车回家收集,而奠州和琼吕县的一些人则在市场上买卖。因此,扫帚一制成就能卖出去。平均而言,兼职工人通过制作茅草扫帚每月至少能赚 100 万越南盾;主要工人每月能赚 250 万至 300 万越南盾。目前,全社有700户以制作草扫帚为生,草扫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就业的主要产业。
扫帚收入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每年,田都村人都身先士卒,自愿捐献各种资金。他们利用公社的预算,修建了两座集中式垃圾处理场,营造了干净美丽的环境。
他们不仅有了额外的收入,而且这里的人们一直为保留祖先留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
文章和照片: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