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黄拉古老的土地
(Baonghean) - 在一个初夏的午后,我们参观了古老的黄拉村(Dien Chau,Dien Hoang 公社),金色的阳光洒在绿色的稻田上,迷人地勾勒出通往乡村的道路,这里早已成为一个繁荣、富有特色的乡村......
黄拉村有山神河,千百年来它默默地拥抱和守护着这里。上一季盛开的红色棉花飘落到巴泉寺的池塘里。来到这个村子,就仿佛沉浸在与菠萝谷编织技艺相关的巴泉传说之中。今天来到黄拉村,遇到任何人问起菠萝谷编织技艺,每个人都会清楚地讲解。编织技艺帮助黄拉人世世代代度过歉收的季节,让每个在那个年代出生和成长的孩子都能更加理解和欣赏劳动的汗水和泪水,以及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文化之美。可惜的是,这门手艺已经消失了。
![]() |
黄拉村一角 |
……古老的传说讲述了阮氏玉莺夫人的故事,她是阮仁年将军杨山侯之女,生于16世纪初,原籍清化。1522年,她跟随父亲和亲戚迁居同城,以躲避莫朝的混乱。她天资聪颖,富有同情心,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仕宦,有着忠诚爱国的优良传统。她对祖国的责任感,也从小就形成了。
黎末时期,黎朝任命阮仁仁为义安总督,并将如今的奠黄地区作为反抗黎末势力的根据地。阮氏玉莺公主积极发展庄园,为新根据地奠定基础,增强势力。在亲属的支持下,她迅速招募人才,建立了19个庄园;凡是庄园建成的地方,她都交给庄园主自行管理,不收取任何税赋。正因如此,公主收复并建立的庄园成为反抗根据地的坚实战略要地……
黄拉族人民对公主怀有感激之情,不仅因为公主开垦了土地,建立了村庄,帮助人民稳定了生活,还因为她发明并传授了用菠萝玉米制作吊床的技艺。公主去世后,人民为她修建了一座名为巴泉庙的庙宇。巴泉和阮氏家族中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被历代封建王朝尊奉为村里的守护神。
谈起几乎伴随自己一生的吊床编织职业,82岁的黄拉村村民武氏丁女士双眼湿润,望着远方,仿佛在为这份逝去的职业感到惋惜。8岁时,丁女士就帮助父母编织吊床。对于村里的每个孩子来说,编织吊床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她那双布满皱纹的老手,已经记不清自己一生编织了多少个吊床。为了养育8个孩子,无论炎热的夏日午后还是寒冷的冬夜,这双小手都孜孜不倦地劳作。两年前,丁女士成为黄拉村最后一个还在编织吊床的人。在告别这份职业之前,她把最后一个吊床织给了孙子作为纪念。
![]() |
黄拉村的县夫人庙以其神圣而闻名。 |
黄拉的菠萝玉米吊床非常耐用,用得越多越光滑,而且很凉爽,所以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黄拉的菠萝玉米吊床有两种:担架吊床和鲁吊床。担架吊床是用来搭载社会上官员和达官贵人的吊床。吊床完成后,外面用彩漆画上龙、麒麟、龟、凤图案,以增加坐在吊床上的人的威严。鲁吊床是家家户户普遍制作的,鲁吊床的两端由工匠编织得很牢固,这样挂在枷锁上时,仍然可以安全地用力摆动。
黄拉人把菠萝玉米种植在池塘边、篱笆边、田埂边,或者土地不够的地方。为了获得编织吊床所需的纤维,人们不得不步行数十公里,先到琼吕,再到安城、杜良……去购买菠萝玉米,有时他们甚至要走上数周才能找到原材料。对编织吊床原材料的需求也催生了一支专门从事收购和转售的队伍。
过去,在黄拉村,有许多吊床制作行会。实际上,这些行会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制作吊床、工作、唱歌和玩乐的地方,使工作更高效,也更轻松。黄拉村的吊床制作行会与南丹村的织布行会并无太大区别。在那个年代,炎热的夏日午后,人们常常聚集在村边的竹林下,编织吊床,享受凉爽的微风,以驱散酷暑。
时光荏苒,如今,编织菠萝吊床的技艺只残留在黄拉村孩子们的记忆中,他们曾孜孜不倦地纺吊床谋生。而在那些与吊床一起度过童年的男孩女孩的记忆中,依然残留着阮氏玉莺公主仁慈之心编织而成的古老乡村传统。
泰国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