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文化特色的纯民族文化村
截至目前,义安省已有40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被认定为文化村(村)。其中,有许多纯民族村(泰族、土族、蒙族、科穆族)。一些地方在纯民族村建设方面探索了文化特色保护模式,并初步取得了积极成效。
(Baonghean)-截至目前,义安省已有40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被认定为文化村(村)。其中,有许多纯民族村(泰族、土族、蒙族、科穆族)。一些地方在纯民族村建设方面探索了文化特色保护模式,并初步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建设纯民族文化村落是维护文化认同的有利条件。在一个民族社区内,成员很容易就维护和弘扬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达成共识或发出共同的声音。这体现在,大多数维护民族文化认同的模式往往与纯民族文化村落有关。典型的是,周仙乡(归州)的花仙村长期以来以泰族织锦工艺而闻名。从花仙村开始,维护和发展泰族织锦工艺的模式开始在山区蔓延,例如祥阳乡石岩乡的麦克村、帕丹乡的平坡村、南坎乡的农德村、祈山乡的友立乡的索塔村、昆强乡的蒙山乡的香村……
Xop Thap 村姐妹,Huu Lap 公社(Ky Son 区)
检查锦缎产品。
纯民族的LVH模式也是保护文化空间的条件。一些泰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组织、布局、装饰和古老的建筑风格,例如Chan村(Tuong Duong县Thach Giam乡)、Yen Thanh村(Con Cuong县Luc Da乡)、Pieng Pho村(Ky Son县Pha Danh乡)。这些村寨的居民基本上还保留着棚屋、传统服饰和职业。与泰族村寨类似,Huoi Tho村(Huoi Kiem乡)和Ta Ca乡(Ky Son县)的Son Ha村仍然保留着Kho Mu族和Mong族村寨空间的典型特征。值得一提的是,Huoi Tho村刚刚从国家获得数亿越南盾,用于建造一座文化馆,里面保存着Kho Mu族的传统物品。
与此同时,纯民族的民歌-传统乐器俱乐部模式也为民族音乐的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近代一些地方出现的民歌-传统乐器俱乐部模式,都源于纯民族的民歌-传统乐器俱乐部。典型的例子是清山乡(Anh Son)奉村的文化艺术运动。作为全国最早的民歌-传统乐器俱乐部之一,奉村的泰族人民始终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保留传统的民间旋律。Tuong Duong乡(Tuong Duong)Phong村、Huoi Tho村和Son Ha村的民歌-民间舞蹈俱乐部模式,是奇山市Kho Mu族和Mong族传统音乐保护的典型范例。
谈到构建纯粹的民族文化认同保护模式,并结合民族文化认同保护工作,启山县文化信息厅副厅长文泰一先生肯定道:“这种方法非常实用,因为它易于在民众中达成共识,也便于指导和操作。因此,有必要继续研究,支持更多设施和资金来复制这些模式,相信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