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夫“醉”在大海里
(Baonghean)——来自大海的渔夫,响应祖国的神圣召唤,奔赴战场。退伍回乡后,他因一场事故而截肢,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依然坚定地守在海上,参加生产劳动……
保护海洋,保护森林
在鲸鱼被冲上演州县演盛乡的那几天,许多人都为这位身材矮小、失去一只胳膊的老渔夫与大家一起积极参与抢救打捞的形象而感动。面对惊涛骇浪,老渔夫的精神显得那么坚定、凶猛,还夹杂着一丝傲慢……
![]() |
老渔民范西巴参与打捞鲸鱼。 |
不幸的鲸鱼被埋葬后,老渔夫在五丈原野上再次遇见了它,正是收割家人的季节。他看起来非常和蔼。老渔夫名叫范诗巴,今年60岁,家住田盛乡5村。老人分享道:“我们沿海人,有难有喜,都会分享。看到9村的鱼被冲上岸,我就去帮忙。那天,我看到大家担心鲸鱼胃里的毒气会耽误打捞工作,就主动报名了。我是胡伯伯的战士。经历过战争,我知道有些人闻到死亡的气息就会生病,有些人却安然无恙。至于我,我免疫……”
他用那只依然完好无损的手,端起一壶绿茶,为客人斟茶。老渔民范西巴说:“在田盛,拖网捕鱼是代代相传的职业。田盛人主要乘小筏子出海,一天捕鱼,一天耕作。他年轻时,还听长辈们讲述出海的故事,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暴,船翻了,幸亏鲸鱼的帮助,他才死里逃生。后来,有一年,一头巨大的鲸鱼被冲到4村的岸边,村民们为他修建了一座又大又漂亮的坟墓……巴先生年轻时,几次驾船离岸五六海里捕鱼时,也看到了鲸鱼。那是好兆头,预示着渔获丰收,船舱里满是银鱼……”
然后,他缓缓地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1978年,22岁的沿海青年范士巴参军入伍。他被分配到337师4团15连,准备前往老挝。这时,北部边境战争爆发了。1979年2月,范士巴先生满怀热情地从杜良县明山乡的军事基地出发,行军500公里到达谅山,投入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他和战友们坚守每一个制高点,牢牢地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边境。
1982年,巴先生退伍回乡,过上了农耕渔牧的朴素生活。他悲伤地说道:“能够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我比在同登镇奇宫河畔牺牲的师里650名战友还要幸运。”
战胜风暴的意志
回到家乡后,范诗巴先生娶了村姑阮氏珠为妻。虽然家境贫寒,靠蔬菜和粥度日,但他们过得非常幸福。从1984年到1993年,四个孩子相继出生。为了赡养儿女和年迈的父母,巴先生和妻子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他那八英亩的稻田里,花生、玉米、芝麻、豆类和瓜类轮作,每季都有丰收。每天早上,他划着船出海撒网,中午,妻子把鱼拿到市场去换取大米、衣服和笔记本,送给孩子们……
![]() |
巴先生参与了甸盛乡(演州)的鲸鱼救援活动 |
就在他以为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2003年,范士巴先生却遭遇了一场大变故。他在一号公路上驾驶轮胎车回家时遭遇车祸,失去了右臂。老渔夫范士巴吐露心声:“没有平衡感,做什么事都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如果手拿错了,就拿不动重物,做什么事都显得笨拙。第一天,我根本没法把船从沙滩推到海里。我躺在沙滩上,因为太累了,哭了起来。那种失败、窝囊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但这种感觉只是短暂地消散了。每天早上和晚上,我都会躺下,思考,并下定决心要坚持下去,直到养成习惯。练习,练习,你就能做到……”
一切渐渐熟悉起来,虽然只有一只胳膊,这位老渔夫的劳作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清晨,他出海打鱼,下午扛着锄头去田里干活。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他养育了肥牛,养了2-3头每年产仔2-3次的小猪,还养了一群近百只鸡鸭。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老两口盖起了2间宽敞的房子,养育了4个孩子,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
巴先生的妻子周太太说:“两个大儿子去南方打工,在建筑公司干了五年,后来公司解散回国了。我和丈夫商量,觉得在农村打工不容易,就攒钱送孩子们去台湾打工。三儿子在家跟朋友凑钱开了个焊接厂。小女儿比较积极,自己找了份工作,月薪六七百万越南盾……大儿子出国打工,结婚生子,有了孙子孙女。有了孙子孙女后,这两年我跟丈夫商量,不再打渔,在家带孙子孙女,干农活,养牲畜。我们家牲畜不多,但都照顾得好,还算不错,一年收入大概三四千万越南盾。”
巴先生非常想念大海。他时常出海,看着船只在浩瀚的水面上穿梭,梦见鲸鱼——海神;回到家,他会检查悬挂在天花板上的渔网是否有破损,解开打结的渔网,然后将它们折叠起来,小心地收好。巴先生吐露心声:“最近,我从渔业管理组那里听说,由于重视水产资源保护,鱼类大量回流,渔获量增加,收入颇丰,每人每月能有600万到700万越南盾。很多家庭又买了渔网,这让他们很高兴。”
但我还是支持孩子们离开这个小小的渔业行业。如果打鱼,就应该造大船去远海捕鱼,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维护国家的海上主权……
青山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