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洋奶“操纵价格”的伎俩
洋奶企业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以至于从进口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牛奶价格上涨了5-9倍?
近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曝光:目前国内牛奶零售价已是进口价的5倍。不禁让人质疑:牛奶价格为何多年来一直如此不合理?是国家管理部门没有尽到责任,还是无能为力?
零售价是进口价的5倍
海关总局提供的进口奶粉价格表显示,进口价为4-5美元/箱(约合8万-10万越南盾),而市场零售价为40万-90万越南盾/箱,比进口价高出5-9倍,再次引发社会对奶价的舆论热议。
牛奶零售价比进口价高出5倍。
于是,在经历了牛奶价格只涨不降,每年涨幅达百分之几十,再到2013年前8个月奶价上涨5倍,虚假牛奶广告,部分牛奶被怀疑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日本进口牛奶没有标明碘含量)等一系列困扰牛奶用户多年的问题之后,这次事件无异于压垮舆论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问题是,外国牛奶公司究竟花了什么钱,导致牛奶从进口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上涨了5到9倍?答案是:广告费、商务费……
根据现行规定,企业只能将广告和营销费用占其总可抵扣费用的10%。但实际上,许多外国牛奶公司的广告支出已超过规定金额的四倍。为什么企业能够轻易规避或忽视法规?这是因为国家管理机构对该产品的管理存在缺陷和不一致。国家管理机构是否难以在构成牛奶价格的因素中识别不合理的成本?
价格市场专家吴志龙博士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当局可以根据越南驻外贸易办事处、海关和其他来源的信息,全面分析构成牛奶价格的因素。此外,他们还可以清楚地核实广告费用在牛奶价格中所占的比例……”——吴志龙博士分析道。
神奇地将牛奶从价格管制名单中移除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价格管理司尚未对牛奶价格进行任何检查,因为这些产品目前不属于该部门的价格管控范围。原因在于名称。虽然之前的《价格条例》和现行《价格法》均规定“6岁以下儿童牛奶”被列入国家价格管控产品清单,但今年年初,所有类型的牛奶均更名为配方食品、营养补充剂……,因此不再属于价格管控范围。卫生部食品安全卫生司副司长阮雄龙先生在解释更改牛奶名称的原因时表示:根据越南国家奶粉技术规范第5-2:2010/BYT号标准,奶粉产品(称为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34%或以上。蛋白质含量不足的产品必须更改名称。
然而,为什么这项法规自2010年颁布生效,却直到最近才被食品安全卫生局提及?为什么更名过程直到《价格法》(2013年7月1日生效)之前才进行?这一变化给其他参与管理牛奶市场的机构带来了困难。财政部价格管理司司长阮英俊先生表示:“如果质量标准和名称发生变化,价格管理机构将很难稳定以前是牛奶、现在是营养产品的产品价格。” 越南估价协会副主席阮进寿先生表示:“我们从海关和贸易部门获得了信息。重要的是要明确构成价格的因素……如有必要,配方食品和食品补充剂的名称必须纳入《价格法》,以确保牛奶价格的申报。”
分销业务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恒天然事件导致全球奶制品价格下跌10%,但除了两家越南本土奶粉公司Vinamilk和Nutifood外,没有一家公司采取任何降价措施,至少没有公开宣布进口来源。河内超市协会主席武永富认为,流通领域的国有企业在未参与奶粉进口和分销(许多消费者的必需品)的情况下,也应承担部分责任。
武永富先生建议:“我认为,要管理好牛奶价格,我们必须拥有大量的牛奶,使其压倒其他商品,其中必须有贸易公司的参与,在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有必要改变价格稳定计划的实施方式,将重点放在一个关键产品上,而不是分散投放。如果我们现在将所有价格稳定预算都集中在牛奶上,将会非常有效。”
公众现在等待的是国家管理机构的介入。中国、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管理机构检查牛奶价格并处罚不合理涨价的企业时,市场上的牛奶价格会立即下降。在斯里兰卡等一些国家,如果恒天然公司生产的牛奶含有污染成分,政府甚至会鼓励民众抵制该公司的产品。财政部物价管理局表示,该局正在与卫生部食品安全卫生局合作,提议将食品补充剂和营养品等商品列入价格稳定商品清单。这一举措虽然进展缓慢,但总比没有好。
据 vov.vn-LT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