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变身:为何?
从文化融合、市场经济竞争、节庆商业化到举办方式……节庆活动日益发生变革。
连日来,舆论对北宁省涅上村杀猪节、河内市荣光节抢财“混战”场面、永福省“铸佛节”抢“圣垫”、抓破脸的现象争论不休,使早春佳节的形象被扭曲。
需要批评节日期间的冒犯行为
据世界文化学家考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从欧洲到亚洲,所有节日都源于农业。古人依靠风调雨顺、作物丰收,生活富足。由此,祈求丰收的观念应运而生。北宁省涅上村早春宰猪的习俗也传承了先民的这种观念。
![]() |
北宁省 Nem Thuong 村的村民在集体农庄的院子里举行传统的宰猪仪式(图片来源:Le Hieu/Tri Thuc) |
前《民俗文化》杂志主编、民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乔秋华教授认为,如今所有的节日都源于民族传统和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尽管节日的表达形式可能不符合现代观念,但节日本身都具有积极的指向。
然而,在吉翁节或抢财节期间打架求吉利的行为必须受到谴责。这种行为违背了节日习俗,并且在传播方向上造成了负面影响。
乔秋华教授认为,造成上述行为的部分原因是现代思维,市场经济催生了激烈的竞争,也渗透了不健康的农村思想:“一人煽动,众人皆起。抢劫虽然是好事,但不像今天这样扭曲和可怕。我们需要强烈批判这种行为和心态。研究人员、管理者和媒体也应该为转变思维方式、探索节日管理良策贡献力量。”
![]() |
永安节期间“混战”偷竹花(图片来源:Tuoi Tre) |
节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
许多节日正在发生改变,这显而易见,但要改变和调整它们以适应现代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并非易事。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黎鸿利教授甚至认为,节日中出现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城市地区的快速发展,遗迹空间日益狭窄,其神圣性也逐渐丧失。这导致节日的空间被缩小,使得节日的部分活动和意义被淡化。渐渐地,人们对节日的理解不再完整,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
市场经济也是对节日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因素。得益于市场经济,许多传统节日的节庆、文物、游戏、习俗、仪式等得以恢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并推高服务成本。然而,除此之外,当金钱被推高到文化享受的需要之上时,商业化的负面因素也会强烈而复杂地显现出来,例如旧习俗、迷信等等。
Le Hong Ly教授表示:“市场经济正在强烈地冲击传统节日,并导致节日发生诸多变化。一方面,它适应了新生活,但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一些传统特色的丧失,这或许会令我们许多人感到遗憾,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保留文化价值的同时,通过文化来赚钱并非易事,而将文化仅仅变成赚钱的借口,则是一个需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问题,因为这是反文化的。”
节日的组织以及各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作用也值得关注。黎鸿利教授认为,为了充分利用民间节日素材,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避免传统与现代对立,组织者、科研人员和艺术家之间需要紧密协调。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古老仪式的恢复程度、时间、空间、祭祀、功德等问题都必须得到重视。
各地的管理工作需要严格、同步,以免影响文物空间,同时也不会失去节日本身的美感。
要让春节摆脱负面形象,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贡献,也需要全民的自觉。因为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精神层面的内涵,也是让我国文化面貌更加生动丰富的重要因素。
据VOV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