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义安省西部拜访技艺精湛的工匠

January 18, 2017 09:44

(Baonghean)——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前往西部,拜访了织锦、制香、竹藤编织等技艺精湛的工匠村……他们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乂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Ông Lô Hải Truyền ở xã Mường Nọc (Quế Phong)- thợ giỏi nghề mây tre đan.
芒诺乡(桂峰)的罗海传先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竹藤编织工匠。

来自桂峰县芒诺乡那娥村的罗海传先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藤竹编织工匠,今年59岁,从事泰国传统编织工艺已有近40年。传先生说,过去他经常编织藤盘、藤椅、糯米压榨器和储物篮等物品,既供家人使用,也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直到2006年,他的藤竹制品才被区政府选中,在九房庙节上展出。自此以后,许多地方的游客都知道了他的编织品,并纷纷前来订购。

春节临近,需求量极大,崔先生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他每天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工作,直到午夜才能稍作休息。藤编托盘是最难做、最费力的产品,一个月也只能编织四个。如果他只专注于制作藤椅,一个月也只能做十五把;压糯米一个月也只能做十五块。此外,他还承接顾客的各种订单,例如篮子、托盘、杆子、肩杆等等。

如今,他每年都会在九房庙节、杭布亚节以及最近的向日葵节(义丹节)上展出他制作的传统藤竹制品。崔先生坦言:“辛勤编织近40年,我的背痛、胳膊酸痛、膝盖发软。但如果停几天,我会感觉更累……而且,我这样做是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给下一代。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区里50多名工人。”

Nghề dệt thổ cẩm góp phần tăng thu nhập cho người dân bản Hoa Tiến 1 (xã Châu Tiến, Quỳ Châu)
锦缎织造为花仙一村(归州州州仙乡)村民增加了收入。照片:纪录片

山氏碧女士是归洲花仙织锦村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该省最优秀的织锦工匠之一。她出生在一个拥有织锦传统的家庭,13岁时,母亲便开始教她织锦技艺。当时原材料不像现在这样容易获得,碧女士一家不得不辛勤耕耘,种植棉花和桑树,养蚕,然后缫丝、纺线、织布。

当时,按照习俗,泰国女孩在嫁到夫家之前,要织几十件裙子、衬衫、靠垫和毯子作为礼物送给丈夫的兄弟姐妹,这样丈夫的家人就会尊重她们,认为她们勤劳能干……因此,所有泰国女孩都非常擅长织锦,由此形成了一个传统的织锦村。

对碧女士来说,从事织锦行业近40年,织锦早已融入她的血液。她技艺精湛地刺绣和编织着所有属于她族群的独特图案。她已经记不清自己亲手织造了多少裙子、毯子、衬衫、围巾等等。正是像她这样的人,才使得这些承载着泰国人民文化认同的织锦图案得以保存至今。

Chị Sầm Thị Bích - thợ giỏi của làng nghề dệt thổ cẩm Hoa Tiến, Quỳ Châu.
Sam Thi Bich 女士——贵州省花田村的织锦熟练工人。

归州州州仙乡花仙村有着悠久的织锦传统,但这项技艺一度失传。1992年,村里的妇女们参加了织锦培训项目,学习并掌握了织锦的基本知识。此后,花仙村的妇女们迅速开始生产织锦,使织锦工艺得以复兴。2010年,花仙村的织锦工艺被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工艺村。随后,村里成立了工艺村合作社,由三氏碧女士担任村长。合作社扮演着“助产士”的角色,为村民提供原材料和成品。

碧女士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不仅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产品,还经常热情地向本乡及周边乡镇的工人传授技艺。每年,她都会通过当地的职业培训班,亲自指导学员。迄今为止,碧女士已为全省近千名织锦工人传授了这门技艺。

在和田锦织村,罗氏娥女士也因其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她是一位从事锦缎织造的泰国女性,至今已有35余年。她对锦缎的热爱感染了高原地区的许多女性。每年,娥女士都积极参与锦缎技艺的传授工作,将技艺传授给桂峰县、新记县和祥阳县等其他乡镇的村民。迄今为止,她已教授了约700至800名工人。她坦言,锦缎的灵魂或许在于泰国传统的织物染色工艺。

锦缎制品采用森林植物染色,因此呈现出天然的色彩。服饰上的线条、颜色和图案都蕴含着泰国人民的特定含义,例如,绿色象征生命,红色是火焰和血液的颜色,象征着爱与欲望,黑色则代表着破土而出……

Ông Hoàng Nhật Minh - thợ giỏi ở Làng nghề sản xuất hương trầm khối 3, Thị trấn Tân Lạc (Quỳ Châu).
黄日明先生——新乐镇(归州)3号街区香料生产村的熟练工人。

对于位于新乐镇(归州)第三区工艺村的黄日明先生来说,制香技艺可谓是与生俱来。如今他已70岁高龄,拥有近60年的制香经验,是归州为数不多将制香业发扬光大的人之一。黄日明先生出生于雄原县雄新乡,10岁时便开始上学,并帮忙制作香炉补贴家用。1962年,他的父亲到归州县工作,举家迁居至此,也把制香这门手艺带到了这里。当时归州盛产香根,黄日明先生便前往森林采集香根,清洗干净,用锤子敲碎,晾干后用塑料袋包裹起来,小心翼翼地储存起来,直到春节临近时才取出使用,作为制香的原料。当时,香仅供家人和朋友享用。1965年,一些小商贩得知明先生的香,便前来订购,销往周边城镇。到了1972年,沉香已真正成为一种商品,每逢春节,他家就能生产3万支香。此后,每年都有人到他家学习制香技艺,沉香也由此开始流行起来。

明先生的工厂目前每年生产200万支香和40万支沉香,供应全国市场。明先生介绍说,制香业全年都在生产,但每逢春节,市场需求都会大幅增长,因此工匠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能以满足需求。然而,要生产出香气浓郁、品质优良的香品,原材料的选择也十分讲究……

尽管存在种种限制和困难,义安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已经发展成为商品,为工人创造了就业和收入,帮助该村庄不断发展并融入新的生活方式。

2016年是义安省首次举办小型工业和手工艺村工匠及技术工人称号颁奖典礼。全省共有1名工匠和9名技术工人获此殊荣,其中大部分获奖者从事手工艺品和锦缎织造。

琼兰

相关新闻

特稿刊登于《义安报》

最新的

x
前往义安省西部拜访技艺精湛的工匠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一款产品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