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水漂流
(Baonghean)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兴林渔村 (Hung Nguyen) 的妇女开始从事在林江上耙贻贝的职业;这种“追随”水的职业是一年到头的漂流工作,充满艰辛......
夏日正午的拉姆河,烈日炎炎。老挝的风干燥而炎热……在河中央(穿过红拉姆乡),几个小身影正勤奋地耙着、挖着贻贝。初夏,河水通常在正午时分退去——此时正是酷暑最盛的时候,也是红拉姆9村的妇女们奔赴河岸耙贻贝的时节。
![]() |
兴林渔村 (Hung Nguyen) 的妇女在拉姆河上耙贻贝。 |
女人们身上绑着手工竹制的蛤蜊耙,蹚到河中央耙捞。每次耙完,都要把耙子提起,筛洗一番。小小的蛤蜊渐渐地从淤泥和青苔下露出水面,饱满金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根据渔民的经验,这一段河道的蛤蜊味道鲜美,而且几乎不含沙子。因为这里的河水经常涨落,有时一天两次(母水和子水)。在那些日子里,渔民们异常忙碌,筛沙捞蛤。
停下耙蛤,擦了擦额头的汗,在耙蛤行业“资历深厚”的Hien女士说道:“我们家第一个耙蛤季叫蛤蜊季,蛤蜊个头不大,但很结实肥美。”然后她演示了如何耙蛤,拨开水面,用脚在河床上摸索,“只有蛤蜊多的时候,脚底会感觉粗糙,才会停下来。”耙蛤是她家世世代代的生计。多少代以来,她家都“依附”在河边,以船为家,随波逐流。但多亏了长年累月的“恩赐”,她家才得以“靠岸”。
漂流这份工作同样充满艰辛。兰太太出生在渔村,长年以捞蛤为生,对江面的每一个角落、潮汐的涨落都了如指掌。如今年逾古稀的她,却从未休息,因为她想念工作,想念那条河……“每当河水退去,我们便会去河边。有时水退是在清晨、中午或下午,有时则是深夜……退水的夜晚,我们互相呼唤,约好一起去河边耙蚌。入夜,漆黑的河中央,几艘船点着微弱的灯光,大家照例忙碌地耙蚌、洗蚌。欢声笑语,簸箕声,淘蚌声……河边熙熙攘攘。最难熬的日子,依然是寒冷的日子,我们泡在水里几个小时耙蚌。寒意仿佛穿透了我们每一根纤维,但每个人都咬紧牙关,耙蚌、簸箕,因为退水的时间只有4-5个小时,所以大家都尽量在水涨起来之前耙好。”——兰女士分享着自己一直以来的工作。她几乎活了大半辈子。然后她露出一口无牙的笑容:“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会习惯的。现在,如果像我们这样的妇女和老人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失去工作。”
据村里的长者说,过去,红林滩的贻贝多得数不胜数。贻贝季从三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因此,除了河水上涨的洪水季节外,这里的渔民几乎全年都在从事贻贝生意。从农村市场到城里,红林贻贝随处可见。
渔村里许多家庭都上岸了,建起了房屋遮风避雨,孩子们也靠着捞蛤蜊这一行得以上学。红林九村渔村有93户人家,过去他们还坚守着在河上漂泊的职业,如今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已经“上岸”。然而,伴随几代人生活的捞蛤蜊这一职业,如今正逐渐消逝在那个临河渔村的人们身上。由于砂石开采,蛤蜊的产量正在逐渐减少。由于土地稀缺,村里大多数没有转行从事砂石开采的男子和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被外地打工。红林渔村的许多人都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有土地可以生产,有技术支持,有经济发展的保障,生活才能稳定下来,不再依赖河流。
然而,渔村里的女人们却终生坚守着扒蛤蜊这份职业。从如今白发苍苍、满脸雀斑的老人依然辛勤劳作,到正值壮年的小姑娘们,也会在枯水期跟随奶奶、母亲到河边捞蛤蜊……因为对她们来说,扒蛤蜊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这项“追”水的职业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每个渔村人的血肉之中。
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