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双重”惠及
奶牛繁殖支持是国家少数民族和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计划中卓有成效的项目之一。归合县和桂风县的记录表明,这已成为贫困户和近贫户致富的动力,有助于地方提高消除饥饿、减贫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生计扶贫
走进位于下山乡(归合乡)主干道旁的昆苏村(Con To)的裴文典先生家,不难看出这家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裴文典先生是2023年少数民族和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目标计划(MTQG)资助的首批获得养殖奶牛的农户之一。除了宽敞的房屋外,裴文典先生家的畜栏也非常干净整洁。牛棚用于育肥奶牛,因此裴文典先生投资建造了更多饲料槽、一台草料粉碎机,并在家旁边开辟了一块种植象草的区域。

裴文典先生说:“自从得到政府支持养殖奶牛、种植象草以来,每年奶牛产仔时,我们家都能额外获得几千万越南盾的收入。我和妻子都对从事生产工作充满热情,非常兴奋。”
谈到下山乡养牛扶持项目对贫困户和近贫户的积极作用时,昆苏村村长高文忠表示,下山乡养牛扶持项目实施两年来,仅昆苏村就有10户家庭获得养牛,其中3户家庭的牛成功产仔,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激发了人们继续养殖生产、发展家庭经济的积极性。

同样,在下山乡春山村,今年70多岁的张春心先生说,自从2024年初他和妻子领养了一头种牛后,他们和女儿的生活都更有动力了。全家人都辛勤地打理着家里的生计。牛棚距离他们夫妇的两栋主屋只有几百米,但由于定期打扫,几乎没有什么异味。
张春心先生夫妇均已年过七旬,目前与四十多岁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张春心先生的女儿在丈夫去世后随父母居住,他们没有孩子。
“在获得养牛补贴之前,谭先生和女儿的收入仅靠出售自家菜园种植的蔬菜水果,以及饲养几只鸡和两头猪。自从获得养牛补贴后,他家就种植了更多的象草,利用种植的蔬菜、块茎和水果来育肥牲畜,现在牛群长势喜人,即将繁殖,为家里增添了一根‘鱼竿’。”下山乡兽医黄氏莲女士说道。

下山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张文安表示,目前下山乡仍有22.4%的贫困户。尽管贫困率逐年下降,但得益于国家定向扶持项目,例如扶植树木苗木等子项目,该乡数十户家庭找到了新的生计来源,逐步摆脱了贫困。
在归合县,2019年至2024年期间,县人民委员会实施了一项支持计划,在III区13个乡和I区7个乡以及该地区22个极度困难村组实施了生产发展和生计多样化计划,帮助贫困和近贫家庭,资金超过75亿越南盾。利用这项支持预算,该县已提供464头本地母牛和信德杂交母牛,为500多户家庭组织了畜牧技术培训……得益于此,2023年全县人均增加值达到4919万越南盾。贫困户数量下降至11.68%。
提高公共投资资本的有效性
不仅归合县,桂风县在国家目标计划的支持下,社会经济发展也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在2021-2025年国家目标计划下,桂风县实施了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丰富生计、开发扶贫模式的子项目,在2023年和2024年初,为近1000户贫困和近贫家庭提供了806头奶牛、420头猪、4800只归合鸭和数千个水产品种及其他作物,总额约为110亿越南盾。
2019年11月18日国会第88/2019/QH14号决议批准了《2021-2030年少数民族和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低实施资金总额超过335万亿越南盾。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少数民族平均收入比2020年至少增长两倍;少数民族贫困率每年下降3%以上。其中,第一阶段(2021-2025年)已在第1719/QD-TTg号决议中明确规定。

义安省根据第1719号决定实施国家目标计划第一阶段,包括10个项目、14个子项目、36项投资支持内容,由8个部门、行业和12个区镇负责主持、管理和组织实施。目标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每年降低约1-1.5%,山区贫困发生率每年降低2-3%;贫困县贫困发生率每年降低4-5%。除了努力快速、可持续地降低贫困率外,义安省还设定了2021年至2025年期间西部各县80%的特别困难村达到新农村标准、贫困发生率降低2-3%的目标。
谈及我省中期公共投资计划和国家目标计划项目的实施成果时,省少数民族委员会副主任魏美山表示,2021-2025年中央预算拨给地方各单位实施该计划的发展投资资金总额计划为26490多亿越南盾。其中,2022年和2023年,省人民议会拨给地方各单位的中央预算资金超过11240多亿越南盾。省人民委员会拨给各单位和地方的资金超过11240多亿越南盾,达到省人民议会下达计划的99.98%。
义安省是全国首批颁布省人民议会关于公共投资资金分配方案及资金动员整合机制的决议的六个省份之一,旨在落实2021-2025年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目标计划。得益于此,各地方、各单位有效推动公共投资,为山区、边远和极度困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