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应天气的植物
(Baonghean)——改变作物结构并逐步适应干旱天气是当地农民为确保农业生产效率而着力实施的趋势。
有效模型
近日,在清莲乡莲州田里,人们正积极照料这片缺水稻田里种植的5公顷绿南瓜。这已经是绿南瓜在这片土地上连续第三年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 |
Thanh Lien 公社(Thanh Chuong)的绿色南瓜种植模式。 |
3村的阮氏兰女士说:“起初我们也有些担心,担心南瓜植株会因为干旱的天气而无法适应,难以主动控制灌溉水源。但开始种植后,我们发现这种南瓜很容易种植,种子很容易买到,而且非常适合这里的土壤。平均产量接近40吨/公顷。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南瓜很容易食用,商贩们会用卡车来收购,所以食用起来很方便。在田间地头的售价为每公斤3700越南盾,扣除成本后,每茬南瓜的收入超过900万越南盾。从整地到收获只需3个月,因此我们可以按照作物计划种植冬季作物,因此我们完全放心。”
清莲乡地处丘陵地带,许多水稻种植区严重缺水灌溉。今年夏秋两季,全乡共有128公顷蔬菜种植,其中10公顷因缺水而改种耐旱作物。清莲乡人民委员会主席潘伯玉先生表示:“以前,在改种的土地上,人们种植两季水稻和一季玉米。然而,在意识到南瓜的经济效益后,人们大胆地将夏秋作物改为在缺水的稻田里种植南瓜。目前,南瓜产量相当稳定,不仅在省内销售,还远销海阳、河内等北方市场……这得益于南瓜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乡政府也联系了贸易商,以确保收购流程。未来,乡政府将把种植面积扩大到7公顷,并计划维持在这个水平,以确保产能和产品消费。”
在义福(新旗)村,目前有30多公顷黑芝麻长势良好,种植区域遍布福清、新黄和多山三个村庄。作为抗旱芝麻种植模式的成功户之一,多山村陈文心先生分享道:“目前,我家在去年春收花生和豆子后,种植了4公顷黑芝麻。3年来,我一直保持着这一种植区,因为芝麻比较耐旱,最近的旱灾只影响了小片幼苗。每公顷芝麻平均产量近7公担,目前价格为每公斤4.7万越南盾,收入近3300万越南盾,扣除成本后,还有2500万越南盾的利润。”
新岐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文和就此问题表示:“芝麻是一种耐旱植物,尤其适合干旱山区种植。它可耐受400摄氏度的高温,但每公顷仅需600立方米水,仅为水稻需水量的五分之一。种植芝麻不仅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还能帮助农民充分发挥其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并在当前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增加收入。芝麻无需过多照料,生长期短,种植两个半月即可收获。今年夏秋作物种植期间,全县共种植芝麻100公顷,主要集中在义福乡和嘉春乡,有望带来高经济效益。”
选择合适的植物
预计干旱将持续较长时间。在当前日益异常的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缺水已成必然,应对气候变化是农业部门必须努力适应的现实。调整种植结构是应对干旱的有效且适宜的措施之一。然而,如何在满足抗旱要求的同时,实现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性,仍需探讨。近年来,该省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作物品种,并制定了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与农村发展局局长胡玉西表示,全省每年转作农作物的面积高达数百公顷,特别是近年来夏秋旱情愈发严重。特别是平原和沿海地区的水稻种植区,主要转作种植豆类、花生、芝麻等耐旱作物。转作农作物有很多好处,因为这些都是义安省的传统作物,但由于粮食短缺,许多地区已经放弃种植,转作水稻。人们有种植经验,土壤和气候条件也适宜,而且这些作物的经济价值和效益都很高。因此,转作这些作物除了抗旱之外,也是为了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推行,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品种投入生产。
然而,要有效地转化,除了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和类型外,地方和个人也需要注意实施适当的耕作措施。尽管作物耐旱,但所有作物都需要水和一定的湿度才能生长良好。据农业专家介绍,玉米、甘蔗等作物种植后应覆盖塑料或稻草,以保持植株湿润。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滴灌、喷灌并结合施肥,以确保植物稳定生长发育,从而获得最高产量。
在山区,要重点发展橡胶、咖啡、柑橘、柠檬等根系发达、抗旱性强的经济作物和多年生果树。这些作物近年来在我省生长势头强劲,即使在干旱山区也能很好地生长,充分证明了其优越性。同城乡人民委员会主席泰文成先生表示:“柑橘原本是当地的传统树种,当乡政府出台扩大、发展和改造同城柑橘种植区的政策时,人们积极响应。到目前为止,除了黎春娇先生的柑橘园面积近55公顷外,还有25户家庭种植2至10公顷的柑橘,许多家庭每年的收入达数十亿越南盾。由于柑橘种植效益显著,许多家庭纷纷投资钻井取水灌溉柑橘,以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目前,种源和土地都已准备就绪,准备在今年秋季再种植10公顷柑橘。”
通过科学家的试验和研究,我们逐渐找到了既耐旱又经济高效的适宜作物。然而,为了转变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除了确定合适的作物、应用有效的耕作技术等之外,地方还需要制定具体的区域规划,加强联系,形成集中的商品生产区,并建立稳定的消费市场,让人们有信心投资集约化农业。
富香-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