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植物品种并调整种植时间以适应气候变化
(Baonghean)-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涝、严寒、霜冻等极端天气现象增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该省许多地方纷纷引进新品种,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雄原县雄新乡第8村有32公顷的两季稻田,其中三分之二为洼地。以前,第三季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但由于地势低洼,每逢雨季经常长时间被水淹,加之壤土质地较重,经济效益不高,有几年完全亏本。2010年至今,农民大胆转型,在第三季开始种植青南瓜,并逐步扩大面积,替代上述两种作物。第8村阮仲章先生说:目前,我家承包了18亩地,每年在1.5亩地上种植2季稻米和1季青南瓜。大约在九月初,我们会在花园里为南瓜苗制作花盆,并用网罩保护幼苗。翻地、施肥、铺床以及将种子运到田里种植,我们总是一丝不苟。从播种到收获仅需2.5个月,产量可达7公担/公顷。这些产品会被田里的商贩以每公斤4000至6000越南盾的价格收购,我家收入近600万越南盾,扣除成本后,净利润为每公顷400万越南盾,比以前种植玉米和土豆高出6至7倍。
![]() |
雄新乡(Hung Nguyen)2 米土地上种植南瓜的模式。 |
从青南瓜的经济效益来看,8村注重土地流转,从高地改良到低地;连续三年动员群众每户出资30万越南盾,用于升级改造灌溉系统,使投资和集约化耕作更加有利。该模式的青南瓜已转为商品生产,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1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6公顷。目前,全村103户中有50户按照两季稻米加一季青南瓜的模式进行生产,年产量约为35吨。在两季稻田上改种南瓜的模式已在本县许多乡进行了考察和学习。……雄新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仲实说:“由于本乡地势低洼,2010-2015年第二十一届党委、人民议会决议明确规定,以冬季作物为主,其中,在稻田,特别是两季稻田上种植南瓜。今年冬季,全乡在稻田上种植了15公顷三季南瓜,主要分布在4、5、6、8、9村。为确保产量,本乡指示群众在夏稻收割后,迅速划定地块,整地,用稻草覆盖,防止雨水冲刷;待天气稳定后再移栽幼苗。”田地种植。为了鼓励这项活动,公社制定了一项政策,对南瓜种子价格提供70%的补贴。任何在稻田上种植三季南瓜达到4公顷的村庄,都将获得100%的种植成本补贴。2014年春季,该县还为每亩南瓜提供了25万至30万越南盾的补贴,用于制作棚架、种子和塑料盆。
清开公社位于清章县的低洼地带,海拔向林江方向逐渐降低,因此从8月底到11月初,大部分生产用地被水淹没。往年夏秋作物主要种植康丹18号水稻品种和352号糯稻(生育期100至105天),但多茬之后,由于早期受涝,导致“损失利润”。面对上述情况,公社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决定寻找短期品种,并必须分配时间,选育适应季节的品种,从5月20日前收获的春茬作物开始,到6月30日前播种种植夏秋作物。在2012年夏秋作物生产中,该社引进了生育期极短的P6突变水稻品种(生育期约85天)。 2014年夏秋稻,全公社种植了40多公顷P6突变稻;该品种虽然产量不高,但满足了“跑”涝的要求;8月15日以后,夏秋稻基本收割完毕。
谈及品种选育问题,雄盛村(清开村)村长阮友山表示:“过去,我们的祖先有句谚语:一水二肥三勤四品种”,但现在我们认为品种选育更为重要。2012年,第一茬夏秋稻种出了P6突变品种。播种仅15天后,就遭遇了旱灾,随后又遭遇了长期洪涝,我以为三茬稻都失去了。但洪水退去后,水稻很快恢复了生机,平均单产达到1.8担/担。在随后的几个季节,该品种的单产达到了2.2-2.4担/担。P6突变品种的生育期比康丹品种短约20天,抗倒伏、耐寒耐旱能力强,适合集约化种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稻米味道鲜美,生长期短,秸秆可以整齐地收割。在这里,秸秆的价值与稻米相当,因为当地居民有养牛的传统。全村有147户人家,大多数户人家平均饲养2-3头牛。
宜禄县12000多公顷农田分为三个种植区:农业区、有色区和半山区。其中,只有约5000公顷生产用地拥有临时灌溉水源,但仍严重依赖南丹巴拉灌溉系统;其余6000公顷则完全“靠天吃饭”。因此,宜禄县每年都必须根据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和调整作物结构。为了合理调整作物种植日历,避开低洼地区的早期洪涝、小季洪涝和主季洪涝,过去三年来,宜禄县引进了抗倒伏、短季和超短季(生育期80-90天)优质稻米品种,如P6DB、宜优838、QR1、DT 68等,以满足市场需求。耐旱、适宜肥沃土壤的品种,例如BTE1水稻品种(自2011年夏秋作物开始在宜泰乡试验,面积为3公顷);2014年夏秋作物,全县试验面积已扩大到约150公顷。目前,该县正继续与企业合作,对Thien Uu、AD1、RVT等新品种进行试验,以便为这些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潜力提供科学依据和准确结论,以便在老品种出现退化迹象时将其取代。
气候变化对义安省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冬春作物灌溉用水短缺,以及降雨和洪涝灾害频发。因此,借鉴生产经验,合理调整作物生长季,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改善农民生活。近年来,许多地方积极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品种。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方向,值得鼓励和推广。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展扶持活动,例如打造农产品品牌、开拓市场、推广科技成果等,确保群众安心生产、增加收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副部长阮文立表示:“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生产生活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每个地方必须研究土壤和水资源状况,针对每个田块制定具体的种植计划,包括作物种类、种植季节转换等,并经群众协商一致。”同时,在转产时要按计划准备好充足的物资和苗木,做好种植技术指导和群众关爱,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