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物时如果被骗,谁来保护你?
(宝恒)——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网上购物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诈骗行为,而大多数受害者——买家——都在“承受后果”。
许多骗局
2018年5月中旬,安城县观赏植物协会会员武廷谦先生向《义安报》记者报案称,他通过Facebook购买观赏植物时被骗走了300万越南盾。据他描述,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名为“桂花兰”的Facebook账号出售兰花。武廷谦先生喜爱兰花,便挑选了一些兰花准备种植。该账号的卖家标价300万越南盾,并要求他先付款后发货。
![]() |
| Facebook 用户 Chien Vudinh 被指控在网上被骗购买观赏植物。 |
钱先生相信了这个人,便全额转账。然而,他说收到钱后,卖家就把他拉黑了,既没在Facebook上联系他,也没给他打电话。到现在快20天了,货还没到,卖家也一直联系不上。
由于钱先生非常生气,便在自己的 Facebook 页面上分享了这个故事,结果突然有很多其他人评论说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其中一些人也被 Facebook 账户所有者“Que Hoa Lan”诈骗了数千万越南盾。
除了像钱先生那样担心转账后被“骗”之外,许多人还会因为收到的商品质量和设计与购买时看到的照片完全不同而“哭笑不得”。大约一年前,2017年7月,居住在宜禄省宜峰乡的阮氏霞(1991年出生)因涉嫌在社交网络Facebook上进行诈骗和侵占他人财物而被警方传唤。
在调查机构,Ha承认使用三个不同的Facebook账号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诈骗交易,意图侵吞财产。具体来说,他使用名为“Thanh Ngoc”的账号发布销售信息,并使用另外两个账号购买商品。
![]() |
| 嫌疑人 Ha 在警察局。照片:投稿人 |
当有人通过“Thanh Ngoc”账户购买商品时,Ha会要求买家先通过银行转账,然后再发货。如果买家同意,Ha会继续使用其他Facebook账户从其他人那里购买价值和质量较低的商品,同时获取卖家的银行账号,并将款项转入“Thanh Ngoc”的Facebook账户,要求买家转账。
买家转账后,当事人将直接与通过Facebook交易的卖家见面,购买商品并支付差价。价值较低或质量较差的商品将退还给买家,退回至“Thanh Ngoc”账户,当事人保留差价。
“很多人经常通过我的Facebook账号来询问商品,因为同样的衣服,我经常在社交网络上以比其他地方更低的价格出售。我经常使用多个电话号码与买家和卖家联系和交易。如果顾客对商品的质量或价格有意见,我会封禁他们的Facebook账号并注销他们的电话号码。”阮氏霞(Nguyen Thi Ha)坦白道。利用这种伎俩,她对全国多个省市的众多受害者进行买卖活动,涉案金额估计达数千万越南盾。
以上只是众多网络买卖诈骗案例中的两个具体例子。事实上,许多网络诈骗都以各种形式出现,例如买家收到的货物缺失、货物损坏但买家未取货、货物延迟送达、订单无故取消,甚至在运输过程中货物被调换或替换。
保持警惕,避免落入陷阱。
不可否认,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购物方式和习惯。无论是家庭主妇、上班族还是其他任何人,只需安坐家中,浏览海量在线商品,点击下单,然后等待送货上门,就能节省大量购物时间。然而,网上购物也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在线交易时,买家只能看到图片,而这些图片可能只是示意图,并不能准确反映所售商品的真实情况。此外,在线卖家可以同时创建多个虚拟账户进行交易、聊天和销售。如果买家没有对卖家进行充分的调查,就很容易成为被骗的“猎物”。即使他们发现了骗局,也很难追踪和识别实施欺骗行为的人。
![]() |
此外,线上销售管理仍然存在漏洞。任何人只需一个社交网络账号,就可以发布销售信息,而无需任何机构检查或控制商品的质量或来源。
另一方面,当买家向有关部门举报此类行为时,核查和处理也面临诸多困难,因为注册账户名称往往不真实,或者可能有多伙人实施此类行为,但作案地点并不在同一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来掩盖其犯罪行为。
尽管网络购物监管仍存在诸多漏洞,网络买卖市场蓬勃发展,但买家权益却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因此,用户必须提高警惕,选择信誉良好的购物平台,明确披露卖家地址、身份信息以及支付方式。此外,用户还必须熟知交易条款,尤其是关于保修、退货、退款、配送等方面的条款。
此外,购买产品前,您需要仔细了解产品信息,例如产地、功能以及以往用户的评价。尤其要警惕那些虚拟网站和未经授权的网站,它们可能会索取过于具体详细的个人信息;如果用户疏忽大意、缺乏警惕,就可能构成信息盗窃。
《刑法》第139条对欺诈和侵占财产罪规定如下:
“任何人以欺诈手段侵占他人价值200万越南盾至5000万越南盾以下的财产,或侵占价值200万越南盾以下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财产,或因侵占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被判犯有侵占财产罪且犯罪记录尚未消除,但仍继续违法者,应处以最高3年的非监禁改造或6个月至3年的监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