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安省文化遗产的起源:第一部分:起源

August 26, 2011 15:52

义安省是一片文化源远流长的土地,是越南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人们在归州的Tham Om洞穴发现了猿猴,在Con Cuong的Tham Hoi洞穴、Tan Ky的Chua洞穴等地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工具……


猿类和古代文化的痕迹


正如越南历史上无数个跌宕起伏的日子一样,义安的历史也同样跌宕起伏。在建国卫国的斗争中,义安及其民族历经风雨浴血奋战,最终生存发展。十八雄王开国,留下了众多考古文化遗址和不朽的传奇,涌现出众多名将、贤达、科学家和文化名人。义安被誉为“精神之邦,人才辈出”,拥有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物古迹和名胜古迹,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每一处文物都与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息息相关,这些都体现了义安的特色。

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乂安省历史文化遗产的潜力,同时提醒和教育年轻一代永远铭记自己的民族血统并为之感到自豪,乂安报社制作了“乂安省文化遗产的源头”系列文章。

编辑部将向读者介绍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在省级和国家级评定的文物。为了完成这一课题,我们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帮助。特别是省古迹景观管理委员会、文化体育旅游部文化遗产司、综合博物馆、义静苏维埃博物馆、金莲遗址、省图书馆……以及拥有文物的地方领导的帮助。在整理文献和呈现文章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贡献力量,交流意见。

该主题参考了中央和地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文献。

经过多次地下和岩石的挖掘和搜索,我们在 Tham Om 洞穴(Quy Chau 的 Chau Thuan 公社)发现了猿猴的踪迹。


谭翁洞位于孝河支流班谭溪右岸。在景新时期的红色沉积层中,考古学家发现了5颗人类牙齿(包括1颗上犬齿、3颗上臼齿和1颗乳牙)。根据含有人类牙齿的沉积物,研究人员认为谭翁洞中的猿人生活在约20万年前。如今,谭翁洞的洞底比旱季班谭溪的水位高出17米。随着时间的推移,谭翁洞和石灰岩块被抬高。猿人很少住在洞里,主要居住在班谭山谷的冲积阶地上。这里气候凉爽,靠近水源,不用担心洪水。原始人群居,用木棍和粗糙的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氏族和部落由此形成。这也是旧石器时代由早期向晚期过渡的时期。

在林江沿岸的Dung山(Thanh Dong)、Rang山(Thanh Hung-Thanh Chuong)等丘陵地区发现了山维文化的遗迹。山维文化延续了约2万至1.2万年前。在与自然抗争求生的过程中,山维部落逐渐改进了工具,进入了新的阶段,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考古学家称之为和平文化。考古学家在桂风县、昆强县、祥阳县、新祺县和归州县的石灰岩山区研究和探索了许多蕴藏着和平文化遗迹的洞穴。一些洞穴已被发掘,例如昆强县的Tham Hoi洞穴、新祺县的Chua洞穴……



房屋仍然位于 Con So Diep 遗址旁边。

和平文化的主人是猎人。在他们的家中,经常发现他们猎获的野生动物的骨骼。卵石工具是和平文化和原始人的典型特征。另一个特点是和平居民经常将死者埋葬在家中。在Tham Hoi洞穴和Chua洞穴中都发现了当时人们的坟墓。在Chua洞穴的墓穴中还发现了一把石斧。

继和平文化之后,是北山文化。正是拥有和平文化的部落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北山文化。在义安省的一些洞穴中,发现了一些鹅卵石斧,斧刃的一小部分被磨尖了。遗憾的是,北山文化在义安省的遗迹仍然太少。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想重点介绍那些创造了琼云文化的部落——琼云乡(琼禄)的武叶岛是第一个发现的典型遗址。


琼文乡武叶岛,又名通灵岛,位于1号国道旁,距荣市57公里。考古发掘表明,武叶岛(琼文)曾是原始人类居住的地方。在琼吕县武叶岛,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原始人类的石器。琼文部落不懂得磨制石器,但懂得磨制骨器,并发展了制陶技术。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他们的厨房,这些厨房是一堆堆煤灰,中间堆放着烟熏的石头,有些石头因被火烧而出现裂痕。煤灰中常夹杂着动物骨骼、鱼骨和蟹钳等。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可以部分了解琼文部落的经济活动。琼文文化部落居民主要在海岸和咸水中捕捞扇贝为生。在扇贝堆中还发现了体型较大的海鱼的脊椎骨和鱼鳍。为了捕捞这种鱼,原始人必须拥有船只才能出海。


大约 5000 年前,人们居住在义安的许多地方,从高山​​到海边。


巴乌特罗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在平原和沿海地区以稻米为生的居民正是琼文文化的主人——部落的后裔。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被考古学家称为“巴乌特罗文化”。

这一时期,最常见的工具是石斧。当时的石斧刃形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方形或梯形,一种是带有小柄的斧子。带有小柄的斧子被称为肩斧。义安省的石斧断面呈椭圆形或透镜状。他们懂得选择合适的石材来制作像今天这样的磨刀石。有些磨刀石由砂岩制成,颗粒坚硬,用于初磨;有些由光滑的板岩制成,用于斧子成型后抛光和磨利刃口。一些小石斧刃口被打磨得光亮方正,美观大方,表明当时的石器磨削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有可用石材制作斧头的地区,部落经常设立作坊,制作石斧,与其他地区交换。



Van Market 位于 Con So Diep 遗址。


除了制斧技术,陶器制作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保卓文化时期的居民逐渐放弃尖底陶器和手工压模技艺,转而使用转盘制作的圆底陶器。越到后期,陶器越精美。在昆叶镇(琼山、琼吕)的遗址中,发现了浅底陶器,圆底四边形口。在琼吕的昆叶镇,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陶器,其形状类似杯,置于高边盘中,但杯盘粘连在一起。这一阶段的原始人也使用红色石头进行研磨,然后涂抹在陶器上。考古学家在汝塔(演州)、镇渥(琼吕)等地发现了红漆陶器(或黄赭石陶器)。


乂安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部落,也就是巴乌特罗文化的拥有者,也以稻米为生。得益于稻米农业的发展,巴乌特罗文化的部落得以在多种地形上繁衍生息。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当时,他们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在许多遗址中发现的陶土小纺车(也称为纺铅垂线)就是纺织技术的证据。当时的人们佩戴的首饰也更加丰富,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佩戴贝壳和蜗牛。与此同时,这也标志着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他们继续居住在石灰岩山脉的洞穴中,例如 Tham Me Muon、Tham Pong 和 Tham Ke Sang 洞穴(位于 Quy Chau 县西北 15 公里处)、Nam Quang 河谷 Moong 村(Que Phong)附近的 Ke Tien 洞穴、Ke Tham 洞穴和 Ban Pun 岩洞,以及 Quy Hop 地区的 Hoong Con 洞穴(Chau Cuong)和 Pieng Po 洞穴(Lien Hop)…… 义安山区的人们比沿海地区的人更喜欢佩戴首饰。在 Tham Pong 洞穴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陶器。然而,这一时期山地部落最典型的经济支柱是水稻种植。他们在 Hieu 河沿岸的低洼地区种植水稻。

1. 探翁洞目前位于归州县周顺乡,距离48号公路约7公里。从磨洞出发,沿着通往周顺乡的沥青路,即可到达探翁洞。“探翁”在泰语中意为“大洞穴”。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洞穴,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考古价值。与磨洞一样,探翁洞也被纳入归州县的修复、投资和开发目标,旨在开发和为游客服务。归州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发展洞穴旅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省以及国内外投资者的共同参与。

2. 昆素叶(琼云、琼禄)曾是原始人类居住的地方。1974年,琼云乡人民的乡村市场——万市迁至考古遗址。2006年10月9日,省古迹与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分别发出第165/CV-NV号和2007年2月1日第19/CV-NV号批示,汇报了考古遗址概况调查结果,并清理了琼云万市区域,为在琼云昆素叶地区建立考古遗址概况预留了位置。

2009年10月20日,琼文乡人民委员会向省人民委员会、有关部门、行业提交了第152/TTr-UBND号文件,涉及请求政策和投资资金将凡市场迁往新址,恢复昆叶遗址原貌,同时要求权责部门制定计划,按照昆叶遗址的意义和重要性建设和保护昆叶遗址。

目前,新的凡市场已获批准规划,位于凡—邦乡间道路上,占地1.4公顷,总投资250亿越南盾,预计将于201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清水 - 清乐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乂安省文化遗产的起源:第一部分:起源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