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村的命脉
(Baonghean)-我的家乡原名椰乡,又名椰村,现为越南义安省安山县长山乡。村子中文名叫兰朗,意为“如兰花般美丽”,因其河流形状、山峦形状和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而得名。
古人传说,椰林镇曾经繁荣昌盛,码头上、船下景象一览无余。拉姆河沿岸曾有集市,是上下游地区货物流通的场所。如今,椰林镇有7A国道贯穿其中,土地肥沃,依然保留着昔日的繁华与喧嚣。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爷爷(今年97岁)在河边的冲积地上耕作。那片冲积地广阔无垠。爷爷说:“过去,这里曾是一个村庄。抗美战争结束后,为了躲避洪水和耕种土地,我们实施了迁徙政策,于是村庄就搬到了低矮山脉之间的山谷里。过去,在这片河岸上,有四个居住村:同松村、福田村、官田村、富定村……”。后来,退休的文学教师阮仲雄先生,一位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人,向我展示了关于都阿村的研究资料,我意识到,这和爷爷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后来,雄先生的资料在报刊上发表,并汇编成册,由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收录了51篇关于著名村庄的文章,其中就包括我家乡的都阿村。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家乡的每个人都感到非常自豪和兴奋。
椰子村的今日一角
福田村是裴公家族的主要居住地。相传,嘉隆年间(阮朝),裴公家族因开采铁木并将其运回顺化首都建造宫殿、寺庙和陵墓而功德显赫,故其姓氏由裴德改为裴公(意为“功德”)。同时,朝廷赐予裴公家族开采该地区300座山峰的特权,无需缴纳赋税(Tam bach dinh son vo huu thue le)。
黎国家族与关仙村有渊源。该家族对西山王朝(阮惠王朝)有重大贡献。西山军北上抗清军时,黎国家族许多人应征入伍,立下大功。其中,黎国球先生先晋升为都尉,后被封为侯爵,再被封为上将。黎国利先生被封为李义豪英雄将军。黎国昙先生被封为昙玉伯英雄将军。黎国陈先生被封为上将玉豪。目前,黎国家族的宗庙中仍保存着历代嘉奖该家族杰出子弟的7份敕令。
第四大家族是阮氏家族,主要居住在富定村。法国殖民者入侵我国时,响应咸宜国王“芹王”的诏书,黎端雅在距杜阿村约2-3公里、位于林江左岸的莫田村(现为兴山乡辖区)组织军队,修筑城墙和城堡。当时,阮氏家族试图动员子弟加入黎端雅的军队,其中包括被任命为盖谷(Cai Co)的阮氏周先生,后来被法国侵略者烧死。
说到椰乡,就不能不提龙渡和御码头这两个景点。相传,黎利率领的蓝山军攻占茶兰城后,欲攻克波艾和卡闾两地的明军。流经椰乡的河段,有一座高耸的山峰,突然截断了水流,改变了方向,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到处都有危险的漩涡。为了防范敌军,黎利率领的将领们选择从这里渡河到右岸,观察波艾和卡闾的战场。因此,黎利渡河的渡口被称为龙渡,黎利观敌的位置被称为御码头。目前,这里已选定为灌溉椰乡的抽水站,连接左右岸的吊桥正在修建中。
从多荣-本乌地区向下游约3-4公里处,有一座英雄遗迹——伦通洞,展现了椰林军民在与美军空军对抗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当美军加大对北方的轰炸力度,试图切断南方战线的后方支援时,国防部决定将伦通洞前方区域选为野战机场。由于洞内面积较大,可同时容纳3-4架战斗机,洞口宽阔,方便飞机进出。每当雷达发现敌机,我方战斗机便会突然从洞内起飞进行反击,多次令美军“雷霆”战机惊恐万分、胆战心惊。可以说,椰林机场为北方军民战胜“美军空军”的强大力量做出了贡献。如今,椰子机场一带终年绿意盎然,种满了稻米、玉米和花生,仿佛从未被炮火或子弹炸过。而连通山依然巍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中央,如同椰子人民在与外敌殊死搏斗中展现出的姿态和勇气。
如果说连通山象征着英勇顽强、顽强拼搏的精神,那么布山则象征着我家乡杜阿村人民的勤奋好学精神。老人们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地理老师路过这里,看到一座岩石山旁矗立着一个美丽的莲花池,便指着它说道:“这就是读书之地!因为那座山是笔山,这片莲花池是砚台。” 从那时起,布山和莲花池的景观就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杜阿村人勤奋好学精神的象征。我的家乡人民也自豪地说,布山和莲花池书写了他们一代又一代故土的历史,在传承传统美的同时,也记录着一个英雄而坚韧的祖国的变迁与进步。
杜阿村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尤其是在抗法抗美的两次战争中,所遭受的牺牲和损失难以计数。无需列举具体数字,只需肯定党和国家对杜阿村人民和战士的认可,授予他们“人民武装力量英雄”(1998年)。巧合的是,自1987年以来,荣获“英雄”称号的335团(隶属于第四军区324师)就驻扎在祥山乡。在歌曲《杜阿——我亲爱的祖国》中,身为祖国之子的音乐人范世唱道:“杜阿,我的祖国,今天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英雄的军团驻扎在英雄的土地上。”
椰乡的“新历史”以绿色为主色调。那是森林、田野、玉米地、桑园的绿,那是诗意盎然的拉姆河缓缓流淌的绿。在象征宁静的绿色背景上,点缀着象征温暖与丰饶的黄色。那是收获季节稻田和玉米地的黄色。还有椰乡母亲姐妹勤劳双手下蚕儿的金黄。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家乡养蚕业源远流长,至今仍在传承。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一个村庄被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养蚕村。如今的椰乡,除了绿色和黄色,还点缀着其他色彩,展现出一片繁荣祥和的乡村景象。世世代代,都阿村人的生存与田野、冲积地息息相关,几乎人人淳朴温和。如今,国家正走在革新的道路上,我的家乡人依然眷恋着这片田野和冲积地,只是他们更加善于将科技应用于生产,选用高产的水稻和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丰收,增加了收入。此外,间作轮作也让“地不闲”,生活富足,许多家庭温饱有余。
开学鼓声已然敲响,许多孩子满怀喜悦地背着书本,走在遍布村庄的平坦柏油水泥路上。我始终相信,今天这一代的孩子,明天也将续写故土的历史,让椰子村的传统源流得以传承……
裴公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