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做论文这个职业还会存在吗?
(Baonghean)——没有人记得宜风乡(Nghi Loc)的造纸业究竟是何时兴起的。村里的老人们只知道,自己长大后,能清晰地听到杵臼的敲击声,整天都在造纸。造纸业曾一度帮助风富村的人们摆脱了饥饿和贫困,吸引了全村近100%的家庭参与其中。但如今,造纸业的收入过低,加之原材料日益匮乏,造纸业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 |
丰富工艺村的人们正在做纸。 |
为了制作薄纸,手工艺人必须到西部新记、归州、桂丰、祥阳等县的森林里,或到河静、清化等省的部分县寻找木树和竹树带回来作为生产原料。目前,风富村白国林一家每天要制作40个纸模,是村里仍大量制作竹纸的家庭之一。白国林今年62岁,从事竹纸制作已有近40年。他透露,现在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只有最小的孩子在荣市医科大学读书,两人仍在继续制作竹纸。现在最困难的是如何找到生产原料。如今我老了,却还是要每周去新祺、归州等山区寻找栲木和杜木来制作纸。杜木纸的制作工序相当复杂,要先把栲木和杜木的叶子剥掉,只取树皮,刮掉黑色外皮,再把白色的树皮塞上石灰水煮一天。煮熟后的树皮软烂,放到池塘里浸泡,洗掉石灰水,然后继续栲栲,栲得非常细。把原料放在一块厚而平的石板上,用木杵把它栲成湿的棕色粉末。然后把粉末加水混合,泡在漂白剂里漂白,滤掉残渣。将栲木树皮继续浸泡至水,与漂白的白水混合,调成粘稠状,舀取此水,铺在1平方米的筛网模子上,彻底晾干,撕下,即成薄而无光泽的白纸,即为纸品。
这份工作并不能致富,但却能提供额外的收入,维持日常开支。林先生家有40个模具,每天可以浇注2次,制作80张纸,目前售价2500越南盾/张,扣除成本后,每天的利润约为13万越南盾。他和妻子都是没有收入的农民,靠这份工作维持日常开支。这份工作一年四季都在进行,除了下雨天因为纸张无法烘干而不得不停下来。凭借着辛勤的劳动,他家得以供养4个孩子。如今,哥哥姐姐们都已成家立业,最小的妹妹白氏姮在荣市医科大学读书。暑假期间,她还会勤快地帮父母浇注模具、剥纸。姮告诉我,她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攒钱,为新学年攒钱。做纸的产量很诱人,隔几天就有人来买,立马付款,不用还价。不过难就难在原材料的匮乏,步骤也相当费时费力。
风富村的白氏谭女士一家以制作光滑的白色纸模而闻名。她丈夫的父母从事这项职业已有70多年。虽然在农闲时这被认为是一份副业,但她的家人从未轻视过这份职业,因为正是这份职业,让她的家人在歉收的季节仍然有足够的食物。宜风村的土地贫瘠,她家有10亩稻米和其他作物,但产量很低,种地不赚钱。谭女士总是努力工作,赚取额外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她的一天通常从凌晨4点开始,为家人准备早餐,然后小心翼翼地晾晒几十个纸模,再去田里干活……
风富村的造纸被商贩收购,供应给纸扇、香、海鱼肚贴、祈愿纸等市场,所有造纸都销售一空。但是,由于生产过程困难重重,收入低,造纸户逐渐减少。宜风乡农民协会副主席阮文毅说:风富村的造纸业已有数百年历史,过去,村里的长辈们自发地从事造纸,供家庭使用。虽然收入不高,但它是拯救当地人民免于饥饿和贫困的行业。过去,村子繁荣的时候,有七八十户人家从事造纸业,每天凌晨3、4点,村里就响起捶纸的声音,男女老少、童男童女都争相捶纸,为造纸准备原料。尤其是在阳光明媚的夏季,村子里到处都是晒干的白色纸……但如今,这些画面只剩下记忆了。目前,许多家庭已经放弃这一职业,去从事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从事这一职业的家庭只有30户左右。很少有人仍然对祖先留下的职业感兴趣,工艺村主要由老年人和老工人组成,而年轻人则喜欢到很远的地方工作或在省内的工业区当工人。风富纸工艺村的困难在于原材料来源越来越少,很难找到。生产纸的主要原材料是竹子树,这种树生长在偏远的山区。在贵州、桂丰、祥阳等县……到处都有风富村民寻找竹子的足迹。每次砍伐完竹子,他们都要等6-7年才能再次砍伐。
寻找原材料不易,制作过程也历经重重艰辛,而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时期相比并不算高。因此,丰富县的纸扎工艺正在逐渐消亡。尽管当地政府知晓并深感遗憾,但目前仍无力继续保护和可持续地发展这项工艺。在不久的将来,如果不改变制作方式,恐怕这里的纸扎工艺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淡出,村道小巷里白色纸模的形象也只会留在当地人们的记忆中。
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