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姆河捡被水淹没的木柴很危险
洪水过后,大大小小的柴火和圆木从上游涌入拉姆河。这一景象导致下游义安省的许多民众不顾危险警告,冒险前往河边拾柴捕鱼。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已多次发出警告,要求民众在汛期停止拾柴,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连日来,上游水电站的泄水导致林河水位上涨。湍急的水流卷走了无数漂浮物,包括断树、腐木,甚至动物尸体。沿河社区的许多居民,例如安春、安山……(原安山县)、大同、春林、碧好(原清章)、万安、天仁(原南丹)……,都趁机乘船或小舟到河中央拾柴捕鱼。
有些人甚至带着电锯到水边,把浮木砍下来,捆起来运回家。而此时,当地政府正不断发出警告,要求民众在汛期绝对不要拾柴。

事实上,洪水过后,像拉姆河这样的大河往往漩涡密布,水流复杂,风险难以预测。然而,很多人仍然主观臆断,不带救生衣,没有防护装备就到河里打柴捕鱼。据公社有关部门介绍,有些人涉水到离岸很远的地方,试图靠近漂浮在河中央的大块柴火。万一水位突然上涨,山洪就会持续涌入,人们很难及时逃生。
安春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黄廷美表示,地方已多次通过广播、社交网络等方式发出警告和宣传,并组织巡逻和管控。然而,仍有一些人无视警告,冒着生命危险到河边拾柴,这让当局非常担忧。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检查侦查,公社成立了检查组,组织重点督导,加大民警、民兵、机关的配合力度,对故意违法行为进行提醒和及时处理。
麦先生介绍,洪水退却后,留下许多漩涡,水流湍急,柴火很容易被卷入水中的树根、电缆等,极易造成船只倾覆溺水。到河里拾柴火,除了存在发生惨烈事故的风险外,还会使救灾工作更加复杂,给救援力量带来更多风险。

据调查,许多家庭把拾柴当作洪水过后“天赐之物”的一种利用方式。有人说,只需去河边一趟就能带回好几捆柴火,可以用来做饭、节省生活开支,或者倒卖换钱。然而,眼前的利益换不来生命。在变幻莫测的天气条件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或强烈的漩涡就足以卷走人命和车辆。
春林乡林河村民阮仲焕说:“汛期的时候,我们会趁着汛期去河边捡柴,准备一年的用量。柴火通常是竹子、竹笋、从上游漂下来的枯树,有时甚至是大木头。一个早上就能捡到装满一轮胎车的柴火。但被有关部门警告后,我们就停止了,再也不冒险捡汛期的柴火了。”

多年来,几乎每年洪水过后,都会发生因拾取被水淹没的柴火、在池塘、湖泊、河流和溪流中钓鱼而发生的悲惨事故。每一次鲁莽和主观的行为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不仅影响个人,也给当局的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地方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努力保障民众安全。但要使这些努力真正奏效,需要每个人主动改变生活习惯,以清醒和负责任的态度应对自然灾害。

灾害防控专家建议民众在雨洪季节严格遵守安全指示。具体来说,不要拾柴、捕鱼、在洪水中玩耍或游泳。绝对不要穿越或涉过洪水较深的区域、水流湍急的区域,也不要靠近有警示标志的区域。尤其不要让儿童在河流、溪流、运河或危险排水区附近玩耍。积极预防和提高公众意识是减少雨洪季节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