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海的眼睛

January 21, 2013 19:04

(Baonghean)-2012年日历即将翻完之际,我乘着小木船来到了马特岛。海面漆黑一片,海浪四级,木船缓慢而耐心地迎着风浪前行……

相传,在二征夫人起义期间,有一对夫妇,同为将军,受两位夫人指挥。她名叫苏娘,来自河西丝绸之乡。当敌人镇压起义时,夫妻俩失散了。她乘船去寻找在咸化(今演州)漂泊的丈夫,船被风暴卷到了这个小岛上。在岛上生命的最后几天,苏娘筋疲力尽,仍然回头望向大陆,祈祷丈夫平安。人们钦佩他的忠诚,将这个乂安海上的小岛命名为马岛。随着岁月的流逝,马岛如今成了守护乂安和平的眼睛。

轮船的引擎声渐渐轻柔,速度也慢了下来。两座岛屿出现在前方,宛如年轻女子的眼睛。船长低声喊道:“我们已抵达岛屿,准备靠岸。”我们个个精神抖擞,兴奋不已。码头上,眼岛官兵身着整齐的制服,冒雨列队欢迎。

水泥台阶穿过巨石的肩部,最小的巨石也能重达数百吨。我不知道士兵们是如何清理出这条小路的。有一棵非常奇特的巨树,生长在巨石之上,树根垂下来。突然,树上传来“咔嚓,咔嚓”的声音,我们抬头一看,只见几只淘气的猴子在树根间互相追逐。

营指挥所掩映在树下,依偎在悬崖边。我闻到阵阵香火在风中飘荡。循着香火的气息,我的脚步来到了国家纪念碑,纪念在岛上牺牲的英雄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倚靠悬崖,俯瞰着岛脚下日夜翻滚的白浪。我默默地站在战士们采摘并摆放在祭坛上的白色鸡蛋花前。在这里,那些在抗美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名字和日期,被铭刻成一份遗言,提醒着后人:这些岛屿,这些海面上的几米深的海水,都流淌着我们父辈的鲜血和骨骸。

沿着蜿蜒的小路,通往最高峰,路边耸立着房屋般大小的岩石,随时可能崩塌。天气寒冷,半山腰的瞭望塔上,岛上的士兵依然肃立着,目光凝视着大海。这里,有一座坚固的瞭望塔。蒙蒙细雨,海面上一片漆黑。狂风仍在呼啸,脸上带着阵阵寒意。岛主拉姆少校领我来到纪念1968年8月17日敌军火箭击中战斗炮台事件的石碑前。岩石上散落着多年前炸弹和子弹留下的深深的痕迹。

马特岛位于离大陆约18海里的近海。它是一个重要的前哨,就像大海中央一只醒着的眼睛。马特岛主要由大块岩石组成,均匀分布在岛上。岛上的耕作条件极其恶劣。士兵们利用岩石间的空隙和稀少的空隙,在岩石间开辟出梯田般的菜地。



在艾岛巡逻。摄影:Dinh Sam

因此,岛上淡水资源非常稀缺,主要依赖雨水。岛上所有雨水都经过精心收集、利用,并通过管道流入大型地下水箱,储存起来供旱季使用。在客厅和浴室里,我们看到了“淡水是岛上宝贵的资源”的字样。

下午雨势渐小,海面不再像上午那样波涛汹涌。我们正和岛上的指挥官们聊天,突然有一对渔民父子带着一条蝙蝠鱼走进了营长的家。据了解,他们来自演州县,2010年他们的船发生故障翻沉时,被马特岛的士兵救起。此后,每逢春节临近,父子俩都会带着从海里捕捞到的礼物来到岛上寻找士兵,以感谢恩人。我了解到,马特岛混成营除了训练和战备之外,还承担着搜救任务。

晚上,我跟随文文同志视察岛上绿油油的菜地。文文是克木族人,入伍刚一年,军衔为二等兵。文文还说,目前在马岛执勤的有7名同志,都是西义安省克木族、泰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子弟。我问文文:“春节快到了,想家吗?”文文微笑着说:“一开始很想家。8月份部队给我放了7天假,但只回家3天就回部队了,因为太想念岛上了。”

夜幕降临,风力渐强。岛上的风通常比大陆强。环岛公路上,士兵们定期轮换巡逻。离岛不远的海上,停泊着一些货船的灯光,它们依偎在马特岛旁避风。



眼岛升旗仪式

2013年1月1日清晨,天色已亮,马特岛全体官兵在院子里整齐列队,迎接新年的到来。前方,国旗在海风中飘扬。后方,海浪拍打着悬崖,泛起白色的泡沫。马特岛官兵的目光庄严地仰望着国旗。从那双眼睛里,我感受到了坚贞的誓言和坚定的决心。越南国歌在大海中央雄壮而自豪地奏响。

我无语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茫茫大海中的故乡小岛上听到越南国歌。同样的旋律,同样的歌词,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感,突然涌上心头……


儿子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祖国海的眼睛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