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各级祖国阵线都富有创造力,为建设新的农村地区做出了贡献。
义安省各级祖国阵线贯彻落实“全民团结起来建设新农村和文明城市”运动,借鉴了许多优秀模式和创新方法,取得了切实成果。

好模式,新方法
雄潭乡是雄原县第一个达到新农村、先进新农村和示范农村标准的乡。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宣传动员工作,使民众理解并认同新农村模式,尤其是在建设新农村模式这一要求更高的阶段。
雄潭乡祖国阵线组建了流动宣传队,于傍晚时分走访居民区,宣传党委、乡政府提出的建设新模范农村的各项政策、计划和任务。宣传形式和方法结合了阵线干部、各界人士和组织的演讲技巧,辅以小品、短剧、维岩民歌表演等,并设置互动交流情境,吸引民众参与互动。
正如公社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潘氏顺同志所讨论的那样,这种宣传形式“既能吸引人,吸引大量民众参与,又能使民众‘吸收’易于理解、易于吸收的信息”。

雄潭乡祖国阵线还招募了优秀个人、德高望重的长者、工会成员和组织核心成员作为“核心力量”参与宣传动员;发挥干部和党员的榜样作用,向人民群众宣传,从捐献土地和财产到捐献资金和劳动力建设新农村地区;结果,在过去的5年里,该乡人民自愿捐献了超过2000亿越南盾,数万个工作日,并捐献了超过7万平方米的土地。
据清章县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潘廷河同志说:为了宣传动员,阵线不能一概“喊叫”,但重要的是“辨别”,让人们知道该做什么,在哪里做,付多少钱,在哪里付,遵循什么标准?
因此,在考察省内外优秀新乡村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乡村和文明城镇建设的规划和任务,清章县祖国阵线指导基层阵线和阵线工作委员会在乡镇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以自治小组为实施单位。各自治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贡献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向党组汇报工作计划;村长和乡长监督讨论和表决过程,以确保政策、计划、工作方法,特别是景观规划和乡村风貌建设方面的一致性。

南丹县为落实“全民团结起来建设新农村和文明城市”运动,县祖国阵线委员会选择重点建设“熟练群众动员”模式,动员和凝聚各级人民团结的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南丹县祖国阵线委员会副主席吴光雄同志表示:“巧妙的群众动员”首先是“巧妙地”向党委提出建议,并利用政府的陪伴和支持部署和开展阵线工作,包括协调开展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竞赛,营造竞争氛围,将优秀模式推广到全县居民区和乡镇。
同时,巧妙地与成员组织协调;巧妙地宣传动员,激发内部力量,发挥外部力量;巧妙地听取、交流和解决人民的建议、想法、困难和问题;巧妙地贯彻“人民知晓、人民讨论、人民行动、人民监督、人民受益”的民主规则……
目前,南丹县18个乡中有15个达到先进新农村标准,其中7个乡达到示范新农村标准;该县是全省OCOP产品最多的县,共有69个三星级和四星级产品。

持续创新运营方式
为配合和支持政府实施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规划,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发起“全民团结建设新农村和文明城市”运动。为落实该运动,义安省各级祖国阵线积极参与,不断创新方法和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黎文玉同志 - 委员会常任副主席省级祖国阵线强调:据新农村建设估算,人民动员的资源约占25%。为此,阵线与成员组织一道,发挥核心作用,推动民主规制,切实贯彻“人民”六字原则:“人民知晓、人民讨论、人民行动、人民检查、人民监督、人民享受”……
在宣传和动员方面,阵线及其成员组织懂得如何挑选典型人物、有声望的人士和富裕家庭作为“引爆点”来激活运动。
在一些地方,该阵线收集了远离家乡和海外的儿童的数据,通过同胞协会、Facebook 和 Zalo 群组建立了联系,并与当地的机构、单位和企业建立了定期联系以吸引资源;动员和宣传宗教领袖、村长和社区中德高望重人士的作用,并在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之间建立团结,以实现改善人民生活和建设发达家园的共同目标。

为继续有效落实“全民团结起来建设新农村和新文明城市”运动,省祖国阵线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黎文玉表示:各级阵线要继续重视并积极建议党委和有关部门,宣传动员人民用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的工程项目完成建设新农村和新文明城市的任务。
具体而言,每个阵线干部都要切实贯彻胡志明主席的群众动员方式:“心思、眼见、耳听、脚走、口说、手做”。也就是说,阵线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创新思维,不墨守成规;必须观察入微、视野开阔;必须多方倾听,好的要听,坏的要听,尤其要倾听反对意见;加强贴近基层、贴近人民、了解人民群众;重视宣传动员工作,使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理解、自愿地参与到阵线活动中来。
2019年至2024年期间,为落实“全民团结建设新农村和文明城市”运动,义安省各级祖国阵线共筹集社会捐款2.81万亿越南盾以上,捐赠土地500多万平方米,贡献劳动日550多万天。此外,祖国阵线各级还从“扶贫基金”中筹集近7420亿越南盾,用于支持建设和修缮12314栋“大团结”房屋;扶持1299人发展生产;建设319个扶贫示范点;资助数万贫困人口进行疾病检查和治疗、购买医疗保险、接受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