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第一枚核威慑导弹

January 3, 2018 06:39

“轩辕十四”导弹的出现,使得美国海军在弹道导弹之前就拥有了海上核威慑力。

博物馆里至今仍收藏着一架“轩辕十四”号。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据WATM报道,1955年,美国海军开始装备SSM-N-8“轩辕十四”巡航导弹,标志着美国海军首次拥有核威慑能力,也为后来BGM-109“战斧”巡航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最初,美国海军希望通过JB-2 Loon项目提升从纳粹德国缴获的V-1巡航导弹的性能,但并未取得明显成果。1947年5月,美国陆军航空队开始研发使用喷气发动机的MGM-1 Matador巡航导弹。美国海军决定与Regulus项目竞争,后者旨在制造一种能够从潜艇发射的全新导弹。

1947年8月,“轩辕十四”导弹的各项规格已达成一致,包括1400公斤弹头、930公里射程、105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以及最大射程下4.5公里的目标半径。测试于1947年至1953年在“卡斯克”号潜艇和“卡博内罗”号潜艇上进行。然而,“轩辕十四”导弹的首批原型机没有防护壳,这使得潜艇在发射导弹前无法下潜。

完成的“轩辕十四”型号被命名为SSM-N-8,长9.1米,翼展3米,直径1.2米,重4.5至5.4吨。每枚导弹携带一枚Mk 5核弹头,当量4万吨,相当于4万吨TNT炸药;或一枚W27核弹头,当量相当于200万吨TNT炸药。

“轩辕十四”导弹外形类似F-80战斗机,但没有驾驶舱。实验版导弹还配备了起落架,以便在每次发射后回收重复使用。导弹发射后,由两个控制站引导至目标,控制站通常是配备制导系统的潜艇或水面舰艇,或由侦察机远程控制。

美国海军的作战准则要求海上随时准备部署四枚“轩辕十四”导弹。最初,该部队不得不同时部署两艘潜艇,分别是“巴贝罗”号和“金枪鱼”号,因为每艘潜艇只能携带两枚导弹。后来的“咆哮者”号、“灰背”号和“大比目鱼”号等潜艇可以携带四到五枚导弹,从而能够独立巡逻。

轩辕十四I型导弹从美国海军金枪鱼号潜艇发射。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59年10月至1964年7月,驻扎在珍珠港的五艘“轩辕十四”级潜艇在北太平洋共进行了40次核威慑巡逻。它们的任务是在核战争爆发时摧毁位于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苏联海军基地。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首次进行核威慑巡逻,比“北极星”级弹道导弹潜艇还要早。

升级版SSM-N-9“轩辕十四”II导弹于1958年研制,射程2200公里,速度2500公里/小时,配备了精度更高的新型制导系统。共进行了48次试射,其中30次成功,14次部分成功,4次失败。然而,高达100万美元/枚导弹的高昂价格,加上预算压力以及UGM-27“北极星”弹道导弹的出现,导致“轩辕十四”II项目被取消。

1959年1月,第514枚“轩辕十四”导弹下线后,其生产终止。与此同时,“轩辕十四”级潜艇被搭载“北极星”弹道导弹的乔治·华盛顿级潜艇取代。“轩辕十四”系列导弹于1964年8月完全退役,部分导弹仍保留下来,作为美国空军在埃格林空军基地的飞行靶机。

虽然服役时间只有9年,“轩辕十四”号为美国带来了丰富的海上核威慑经验,也为后来的“战斧”巡航导弹系列奠定了基础。

据vnexpress.net报道
复制链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美国海军第一枚核威慑导弹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