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山洪暴发区”迎来“春天”
新的一年,宜安省西部的山林笼罩在冰冷的雾霭之中。尤其是那些曾经遭受过严重洪涝灾害的村庄,如今凭借良好的模式和有效的措施,随着春天的节奏,焕发出勃勃生机……
温暖繁荣复兴
站在奇山高地县塔卡乡花山村会江溪的交汇处——几年前洪水的重灾区——如今,这片岩石地的角落和缝隙里都长满了鲜花、绿叶和蔬菜。拉俊巴先生家的种植区就位于会江溪旁。“洪水来袭之前,这里可没有这样的招牌。”花山村党支部书记麦万基刚打开门,就向大家介绍了挂在自家农场上的一块整齐的招牌:“清洁蔬菜标杆:拉俊巴先生家”。

话虽如此,麦克凡基先生指着2024年初建成的新水泥路的尽头补充道:“从这里到路的尽头,到小溪边,还有更多这样的模型。”
拉图安巴先生热情地欢迎我们,他曾任塔卡公社党委书记,现已退休,是清洁蔬菜种植模式的创始人。他说:“甘蔗是我尝试种植的第一种作物。我种的都卖。在炎热的季节,根本卖不出去。”
拉图安巴先生的家庭农场以及其他数十户家庭的农场,在 2022 年 10 月那场可怕的山洪暴发后,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恢复被毁的土地,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巴先生继续说道:“当时,我的整个田地都被洪水淹没了,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巴先生指着眼前的鱼塘继续说道:当时山上的石头和泥土不仅淹没了稻田和菜地,就连鱼塘也变成了一堆石头和泥土。洪水过后,花山村的村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恢复生产。又过了一年,树木和水果的绿意才像今天这样郁郁葱葱。
如今,La Tuan Ba先生的产业已恢复,种植了甘蔗田,每年可创收1500多万越南盾。此外,还有一群定期饲养8-10头黑猪和15头奶牛,以及稻田、蔬菜和应季作物……对于像Ba先生这样身处自然灾害的人们来说,仅仅经历了两年的洪灾,就能拥有每年可创收5000万至1亿越南盾的产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是复兴的证明。复兴的奇迹中,不仅有人民的不懈奋斗,还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关怀……

离开巴先生的农场,沿着新铺的水泥路,穿过长满各种冬菜的梯田,来到魏氏越女士家的种植区。魏女士正快速操作着一台小型犁,准备种植今年的第三茬卷心菜。“被水淹没的田地恢复后,国家支持用犁代替锄头和耙子来整地,产量大大提高,省时省力。这一季,我准备种植卷心菜、生菜、豆角、黄瓜,并尝试种植甜玉米。每一季的收成都足够维持生活和孩子们的教育。”魏氏越女士高兴地说。
与Viet女士一样,在受洪灾影响的Hoa Son地区,许多家庭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包括工具、机械、安装水管的资金、修建围栏保护田地和牲畜以及支持牲畜养殖,以发展经济模式并在自然灾害后恢复生产。Ta Ca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Vi Van Man先生表示,得益于政府对两个受洪灾影响村庄家庭的支持,以及民众的努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2023年,7户家庭获得了小型土壤碾磨机,许多家庭获得了牲畜和幼苗。
奇山县农业与农村发展局局长阮春长补充说,2022年至2024年国家目标计划为大果乡人民提供的援助资金预计将超过13亿越南盾,重点是提供地方奶牛和黑猪品种,为人民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资源,尽快创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

建设文化生活
田间劳作之余,大焦县受灾地区的农民们聚集在文化馆,练习民族歌舞。随着恢复生产、稳定生活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大焦公社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对建设社区文化生活充满希望。
作为证明,2024年初,大焦公社民间歌舞团诞生,拥有20多名成员。团里的“艺人”主要是农会和公社妇女协会的姐妹们,“白天拿着锄头犁地,晚上聚在一起唱歌。大家一起享受表演艺术,练习音乐,一起跳舞唱歌,一扫生活的疲惫,明天就能兴致勃勃地去田里干活了。”——团长魏氏敏女士说道。
在参加练习的队员中,我们特别关注那位身材娇小、面容姣好的姑娘,她在舞蹈中,尤其是歌颂越南和老挝团结的“Lam Vong”舞蹈中,始终站在“模特”的位置。
.jpg)
塔卡乡文化官员魏文强先生介绍说,她就是苏妮,一位来自“百万象之乡”的女孩,也是花山村的儿媳。人们至今仍叫苏妮为“伊蓬”,她是伊黄(魏文黄)的妻子,房子就在村子中心。
素妮既有老挝姑娘的妩媚,又有越南姑娘的开朗活泼,勤劳、勤勉、乐观、热爱生活。作为花山村的儿媳,素妮和村里许多其他妇女一样,勤劳肯干,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美好的春天,努力工作,照顾家庭,积极参与群众活动,维护着村庄的文化特色。

我们曾多次前往受自然灾害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地区工作。每次回去,都能看到变化。无论是多年前洪涝灾害中心——塔卡乡和山,还是2024年10月初刚刚发生的洪涝灾害中心——良明(祥阳县高地县),都有一些共同点:社区的团结互助、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民众自身的积极努力。这些因素帮助当局和民众更有动力克服困难,逐渐抹去多年前那场猛烈洪涝灾害造成的破坏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