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义安民歌的“良好关系”
(Baonghean) - 她说,在学会唱歌之前,她没有童年。而当她唱歌时,悲伤和怀旧之情也随之涌现,“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当她意识到,通过歌唱,人生的所有喜怒哀乐都可以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而连接它们的线是对家庭、祖国和国家的热爱时,艺术家黄氏锦云感到自己可以“活着”,可以快乐,可以分享……正如她所说,她人生中美好的缘分就是来到义安,演唱义安民歌。
D我之所以想去见范女士,是因为我想知道,是什么命运让一位广平人成为唱义安民歌的民间艺术家。我听到了河水激昂的旋律、德山河的旋律、插秧歌……仿佛她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并且已经歌唱了很久。她说,作为义安的新娘,她把人生中太多的泪水都倾注在歌声中。“我是广平人,我知道以我的嗓子唱义安民歌肯定不会标准,唱得也不好,但我太喜欢义安民歌了,忍不住要唱。所以我日夜聆听,练习,最后登上舞台演唱。观众的掌声给了我更多的信心。我知道,我们的人民也非常热爱民歌。”
![]() |
艺术家黄氏锦文 (Hoang Thi Cam Van)。 |
范女士1957年出生于广平省同海市禄宁县。她说自己没有童年,因为从出生到9岁,她都在防空洞里长大。对于在这片贫穷、多风多沙的乡村长大的孩子们来说,炸弹和子弹的猛烈破坏是挥之不去的记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什么?是的,除了防空洞的入口,我什么也记不清了。除了隐约可见的绿叶作为伪装,透过绿叶,我偶尔能看到一小片灰色或蓝色的天空,我还能记得什么呢?除了炸弹、枪声和子弹的呼啸声,它们仿佛要把地面撕裂,我还能记得什么呢?除了那股霉味,以及那种熟悉得不再是恐惧的恐惧,我还能记得什么呢?而在这所有残酷之上,还有我母亲的歌声。母亲唱摇篮曲、唱民歌、唱家歌……奇怪的是,母亲唱的歌里常常充满着欢乐……范女士热泪盈眶地回忆道。
父母共生育了6个孩子,其中一个弟弟在那些年被集束炸弹炸死。她说,当时她只有9岁,跟着村里的亲戚帮母亲在森林里种稻(那个年代,田地被炸弹和枪弹摧毁,人们经常要深入森林开垦田地种植水稻)。下午,她听到了妹妹牺牲的消息。悲痛笼罩着整个家庭和村庄。小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不久,家里又接到了父亲在战场上牺牲的消息……是伤痛铸就了人们非凡的勇气和忍耐力?是伤痛催生了愤怒?凡女士像自问一样问我,或许这就是她的哥哥们自愿参军、在战场上当劳动者的原因。
九岁时,范被疏散到清化(又称K8计划,根据中央8号计划,将人们从激烈的战区转移出去)。一个贫困的家庭收养了她。生活依然充满艰辛,但她第一次体会到了集体活动、团队活动以及童年的真正乐趣。她现在看到的天空比在防空洞里透过树叶看到的天空要广阔得多。地面也比总是被炮火轰鸣震动的地面要宁静得多。“那是我童年最难忘的日子,”她说。
![]() |
由艺术家黄氏锦云 (Hoang Thi Cam Van) 创作并表演的民歌表演。 |
然而,即使幸福安宁,她依然无法停止思念家乡,思念故土,思念那片饱经沧桑却又坚韧不拔的土地。有一次,小凡在自家池塘边洗碗,哭着喊着妈妈。思念母亲的她,生平第一次唱起了歌,那首歌取材于母亲常唱的平治天民歌:“噢,噢……党的恩情像天一样高,像海一样宽/坚定地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拨开天空的乌云/带回祖国的荣耀……”突然,一阵掌声和赞叹声响起:“凡唱得真好!”这仿佛是邻居的称赞。这赞叹声给这个背负着隐隐忧愁的小女孩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她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大胆地唱歌,得到的赞誉也越来越多……
撤离两年后,黄氏锦云被哥哥接回。由于家境困难,母亲要照顾弟弟妹妹,于是祖父母把她接回家抚养。在此期间,她也积极参加地方群众运动。1972年,她加入民兵,负责运送伤员。1975年,她志愿参军。入伍当天,她代表全县数百名女兵宣读了参军决心书。短暂的训练后,锦云被分配到广平省布泽市第41军医院担任护士,负责照顾伤员。1975年4月30日抗战胜利后,她被分配到驻扎在广平省的第316B师第174团工作,之后调往义安省桂风县经商。后来,她调到驻扎在清化的442师,并在这里结识了来自义安的丈夫,两人结为伉俪。丈夫是政委,她和丈夫一起加入了营级文工团。1978年至1979年,她调到第四军医院,夫妻俩决定回到丈夫的家乡(永新-荣市)生活。
在整个军旅生涯中,范女士不仅履行了军人的职责,还将自己的歌声奉献给了伤员和部队里的战友。她参加了许多艺术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对她来说,那是一段激动人心、意义非凡的日子……
直到1988年在荣市工作时,她才真正“爱上”了义安民歌。她说:“我记得那天,我听到黎清女士唱义静民歌,我完全被迷住了。它就像血肉之躯,在我体内翻腾,感觉无比熟悉。” 后来,她退休后回到家乡,担任荣市荣新公社福新妇女协会主席。她发现,妇女们都热爱艺术,但缺乏组织和凝聚力,于是她承担起组织成立艺术团的重任,鼓励妇女们学习和演唱民歌。带领艺术团出国交流、参加艺术比赛时,范女士记得连老师在永新表演的义安民歌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心里萌生了想多了解、多了解义安民歌的愿望。
这份热爱和热情驱使着范女士学习唱民歌。她买了磁带和碟片,坚持练习。电视上的民歌课她从不错过。她也从未想过自己能成功,直到她第一次在舞台上怯怯地唱起义静民歌,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呼。那一刻,她感到无比幸福。这种感觉,就像多年前一个九岁的女孩第一次在池塘边唱歌,并得到邻居们的赞美一样。
当时,范女士是打造永新坊艺术团(后来的永新坊民歌俱乐部)“品牌”运动的核心人物。她努力研究和改编义安民歌,并在永新坊民歌俱乐部推广这些歌曲。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独特的歌词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正是“主席”黄氏锦云的热情所铸就。永新坊民歌俱乐部曾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演出,采用自创和自演的方式进行表演。这也是在比赛以及日常活动和练习中受到专家高度评价的俱乐部之一。在参加市、省民歌节时,永新坊民歌俱乐部屡获殊荣。乂安省民俗遗产保护与推广中心艺术家玉雅表示:“永新坊民歌俱乐部被评为全省文化典范。这其中,范女士的贡献功不可没,她对乂安民歌有着深厚的热爱。她无愧于被授予的‘艺术家’称号。”
对范女士来说,光唱得好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热情和专注的心,这样歌声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她说,如果爱和热情高于一切,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像她一样,如果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外来者”,永远唱不好乂族民歌,她就会永远止步不前,不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她说,如果要说一句感谢的话,她想感谢这片土地。而我,也想感谢她,这位广平的女儿,带着辛酸的泪水,成为乂安的儿媳,并将它们化作爱的歌谣。
文章和照片:水荣-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