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海同行
(Baonghean)——空气中弥漫着咸咸的海鱼香味,浓烈却不刺鼻。几位棕色皮肤的妇女从小庙里走出来,迅速地把破旧的自行车架好,自行车上的篮子和罐子上还挂着鱼鳞,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们不知疲倦地骑着车,朝着码头上熙熙攘攘的渔船驶去。琼沿海地区妇女的形象令人回味,让我突然“被吸引”去跟随她们……
![]() |
琼龙乡(Quynh Luu)的渔民出海。 |
带着海腥味的女人们“领着”我穿过村庄和小村落。沿海村庄总是这样,蜿蜒的小路,屋顶像蜗牛壳一样紧紧地贴在一起。正当我聚精会神地看着路边晾晒鱼的小篮子时,突然,一片开阔的空间映入我的眼帘。我很久以前就离开了沿海村庄,眼前是无尽的渔船和渔网。琼隆、琼仙、琼顺……的渔船都聚集在这里。但据渔码头的女人们说,琼隆人是这一带最熟练的渔民。与其他乡镇和县不同,琼隆的渔民只使用大型船只,使用围网捕鱼。谈到这种捕鱼方式,每个琼隆人都会提到明龙这个名字。“他是谁?”我好奇地问道。 “这就是琼龙围网船的创始人。琼龙先生不远万里来到平顺省,向南方的渔民学习围网技术,然后把它带回了这里。” 学习和掌握围网技术,源于对职业的热爱,源于征服海洋的渴望!
如今的近海渔场,琼义乡(琼闾)建造的大型渔船很多,服务于整个琼闾和演州渔区。还有一些船舷涂着“BT”字样。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些是从平顺渔民手中收购来的旧船。“这样的船肯定值不少钱吧?”我问一位正在忙着重新粉刷船舷的工人。“好多啊!三四十亿越南盾!我的同事们都凑钱买的!不过大海也很慷慨。通常一次主要的捕捞结束后,除去燃油和伙食费,船上的10名船员平均能分到几千万越南盾;其他工人(打工者)也能分到近千万……”我又问,他上次捕捞赚了多少钱?他挠头笑道:“我就是个打工仔,吃着素食,梦想着在这个码头,船回来刷漆、保养。”原来,出海这个职业,还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职业!
看着我在码头附近走来走去,几位渔民正在停泊在海浪外的船上享用午餐,热情地招手邀请我“一起用餐”。我犹豫了片刻,但红烧鱼的浓郁香味,清蒸螃蟹的鲜香,以及大海的气息,让我胆子大了起来……乘着小竹筏,从岸边摇晃到船上,凉爽的秋风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船上只有男人,这让我想起了捕鲸船的故事,当时的妇女和女孩被禁止上船,因为这会带来厄运。我随口一问,众人哈哈大笑:“我们没那么迷信,不过每次出海前,都会很小心地祭祀烧香。那是非天主教徒的仪式,天主教徒的仪式是在教堂里!……”船主指着海浪说:“那边有个‘狗嘴’,是深海里的暗礁,每艘船经过都要烧香,以免搁浅。”说到这里,船主啧了一声:“据说航海这个职业年收入百万,但很辛苦。在海上漂泊,风险很大……而且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得看月亮、看潮汐,还要避开风浪。有的船,早早地‘碰上’了鱼,两三天就能回来。有的船,要一星期,几十天。好在今年风浪少,生意还不错!”而那些乘风破浪、乘风破浪的人们的故事就这样继续着,他们的感情如同海水般咸涩,如同每一次出海、出海的泪水和汗水般……
突然想起童年,听着妈妈唱着勤劳的海鸥每天早晚飞来飞去的歌。在妈妈的催眠曲里,我仿佛听到夏日炎炎的正午,有人吆喝着“muoi o”(咸咸的)……昔日的制盐坊还在吗?当然还在!——我打听了一下,琼寿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陈辉荣先生告诉我。婚介行业仍然占琼寿产业结构的50%,生产面积达60公顷。与渔业不同,婚介行业并没有利用科技的重大进步,因为它是一个高度手工的行业!不过,现在的食盐消费环节比以前更加有序了。商贩们成批地到盐田收购,或者几户人家一起用卡车把盐运到山上去卖。但传统的原始手工艺基本得到保持和保留,但政策不是重点发展和扩大。未来,如果水产养殖模式有效,可以把一部分制盐区转用于水产养殖,给群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来到海边,渴望体验,我不断思考着大海带来的丰富生命之源。人们乘船出海,在盐田辛勤劳作,家乡的人们也同样拥有丰富的海上工作机会。这就是渔业物流,涵盖水产品和海鲜产品的贸易、加工和保鲜等环节。渔业物流在整个产业中占比很小(在从事海洋产业的乡镇中约占5-10%),但它正在蓬勃发展,为以女性为主的劳动力创造了稳定的就业机会。由于其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这甚至可以成为海洋产业“工业化的先锋”。义安省的加工水产品和海鲜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台湾、老挝……但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关注这个潜力巨大的行业,或许会更好。因为,即使在宜新坊(门罗镇),拥有62个仓储设施和49个冷冻设施,但大多数仍分散在居民区内,属于自发性质。因此,生产规模既分散又小,给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并造成景观破坏和环境污染。然而,正如宜新坊党委书记黎明胜先生所说,20公顷居住区重新规划项目一旦实施,将为渔业发展开辟新的前景。其中,将划拨5-6公顷土地用于集中规划冷藏库、生产加工设施和渔船码头。
在水产和海鲜加工领域,鱼露加工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岘港市的Van Phan鱼露。我早就听说过它,但直到现在才亲眼看到,亲口尝到那纯正的鱼露,它色泽如蟑螂翅膀,清澈如蜂蜜般浓稠。来自岘港市同林村的陈氏春女士打开了保护鱼露免受风雨侵蚀的“帽子”,轻轻地搅动鱼油层,露出晶莹剔透、香气扑鼻、口感浓郁的海水。说着,她指着旁边的鱼露笑着说:“你闻闻这边的,保证差别天壤之别。这边是存放了一年多的鱼露,那边才十个月。虽然只差几个月,但熟的鱼露香味扑鼻,生的鱼露只有腥味。一步一步来,过程很漫长很复杂!”这鱼露是鱼露精,就是只有鱼和盐,没有其他任何添加剂和香料。现在的人大多喜欢预拌鱼露,香甜可口。但沿海地区的人绝对只用鱼露精。至于爱吃血布丁的,也只能依赖这鱼露精了,因为预拌鱼露保证永远不会凝固!”
![]() |
越南演州县演玉乡同林村的陈氏春女士向记者介绍鱼露的制作过程。 |
我尝了尝,确实比现在市面上卖的瓶装鱼露味道更浓郁。问起后,我才知道,Chuyen 太太的鱼露只是自制的鱼露,没有名字或品牌。Van Phan 的鱼露呢?“那是 Dien Chau 水产股份公司的鱼露。现在很多家庭都自己做鱼露,然后卖给公司‘拉’(加工步骤)才能得到鱼露。我家现在做的少了,都是自己‘拉’,一年四季陆续卖出去。”在与 Dien Ngoc 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Nguyen Van Dung 先生见面时,他告诉我,公社有 78 户家庭在做鱼露,但他们并不集中,而是分散在公社各处。这对于组织手工艺合作社、打造品牌和促进产品消费也是一个难题。因此,当地出台了鼓励民众为田洲水产股份公司进口鱼露的政策,这既节省了投资其他产业的时间,也为打造万潘鱼露品牌做出了贡献。如今,传统工艺已难觅踪影,回味田玉人亲手“榨”出的“正宗”浓郁鱼露,不禁让人惋惜。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远不止于被动。就像历史课上讲的,人类早期只懂得狩猎采集,依赖自然资源。后来,人类开始饲养牲畜、耕种,主动掌握了谋生手段。对海洋而言,那时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从深不可测的海底捕捞鱼类。那时,虾和鱼在人类的双手和汗水中茁壮成长、繁衍生息。在清化、宁平等地很远的地方,也有一些养殖水产品的人们……他们曾告诉我,在琼寿乡(Quynh Luu)的中北部地区,有一家由太巴康先生经营的著名蛤蜊养殖场。如果我想看蛤蜊产卵,应该在二月到五月左右来这里。他们还告诉我很多很多事情。
但他们或许不知道,琼寿并非只有一位泰巴康先生,这片区域以水产养殖为主,主要养殖两种:蛤蜊和虾。其中,沿岸滩涂蛤蜊养殖面积20公顷,虾类养殖面积10公顷。不久的将来,还将规划26公顷水产养殖用地。我犹豫地站在沿岸滩涂前。此时正值涨潮,只见浩瀚的海浪。那些木桩,那些划分地块和蛤蜊养殖区的铁丝网,让我想起一场大型的“围观”游戏。这里的“围观”指的是建在海浪中央、摇摇欲坠的瞭望塔,“围观”指的是潜入海浪和沙土之下的层层蛤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成了这场“造物游戏”的主人?这是人类劳动之手创造的奇迹。
漫步海边,融入大海生机勃勃的生命,我难以停下脚步,难以停止那场“旅行”,因为每一个我来到的地方,每一个我经过的地方,都带给我新的、有趣的感受……我缓缓地行驶在环绕着整个海岸线的公路上。午后的时分,水面泛着一层红色的霞光。木麻黄林如同一层薄薄的帘幕,让这里的海水保留着一种无比野性的气息。我继续走着,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长河中,道路两旁的景色不断变换。依旧是海岸线和沙洲,但树木越来越稀疏,房屋开始拔地而起,车声和人声越来越清晰……而这里的库阿洛港,船只熙熙攘攘,起重机的臂架吊起沉重的集装箱,整齐地堆放在沙滩上。
我穿过熙熙攘攘的度假村、餐厅和酒店,走进了这座海滨旅游城市的景象。是的,义安的大海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虾、鱼、广阔盐田等特产,大海还带来了大自然的馈赠,让义安中部沿海地区的阳光和微风令人心旷神怡……是的,从琼琉到会门的82公里海岸线是大自然赐予义安土地和人民的珍贵礼物。会门、卢门、义切、白卢、奠城、琼芳、琼榜等美丽的海滩,以及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沿海地区的精神生活是潜在的旅游资源,并非每个地方都拥有……这种资源已经并正在被逐步开发,逐渐确立其在越南“海上旅游地图”上的地位。
我在缓缓落日的余晖中,静静地望着马特岛、努古岛、兰洲岛,心中感到莫名的宁静。突然间,我心中涌起一股对浩瀚祖国海洋的热爱,这片海洋曾经、并且正在被人类的智慧“开拓”和开发,赋予了如此多的价值!
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