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扛起吊床:长山英雄胡思图不为人知的故事
胡仕图先生从军二十余年,多年在长山路线执勤,他留下了许多关于战友情谊和团队精神的回忆。这位英雄也难以忘怀他用担架抬着伤员奔赴几十公里前往后方接受治疗的时光。
坚硬而凶猛
看着他矮小的身材,谁也不会想到,南春乡春山村的胡思图先生(1944年出生)曾经被授予英雄称号。武装部队更重要的是,他因在运送稻米和运送病人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被授予这一称号,这意味着要执行需要力量和耐力的繁重任务。
“我19岁参军,先是在南盛乡164炮兵部队服役,后来转入559团71团,在广治战场和长山山脉的另一边作战。主要任务是运送武器和粮食到战场,以及把战场上的伤员转运到后方治疗。”涂先生回忆道。

面对艰辛与牺牲,何思杜英雄表示,1966年至1973年是抗美战争最惨烈的几年,不仅在战壕里直接持枪的士兵要与敌人正面交锋,运输兵也常常要冒着炮火和枪林弹雨。
运送粮食弹药支援战场的工作极其艰巨和危险,但对于涂先生和他的队友们来说,最艰难的还是运输。受伤后卫线

因为丢失的武器和食物可以找回,但在运送伤员时,既要小心谨慎,又要轻柔,尤其是在遇到飞机或与突击队员发生冲突时,确保安全。如果遇到危险情况,要准备好用身体保护自己,并接受牺牲以拯救战友和队友。

胡仕图先生在战场上服役的大部分时间都隶属于第37军站(第470师),主要在老挝安土普省活动。军站之间相距约20公里,这意味着每天在这条路线上执行运输任务的联络兵对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他们也了解敌方轰炸的坐标、规则以及突击队的行动方式。但很多时候,敌机突然出现并进行猛烈轰炸,在这种情况下,伤亡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无私地拯救受伤士兵
涂先生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敌人朝他们部队的军事基地投下一枚炸弹,当时有几名伤员正在休息,等待第二天转移到另一个军事基地。火势正猛烈,他和战友们冲进去,把伤员抬到安全的地方,敌机还在树梢上盘旋。幸运的是,那天军事基地的士兵和伤员都安然无恙。

根据天气状况、路况以及伤员伤势的轻重,军营联络官会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对于轻伤员,在天气晴朗、道路没有被炸弹破坏的情况下,何思图先生和他的队友们通常会选择骑自行车运送。
至于重伤员,遇到下雨天或者道路被炸,就得用吊床抬。通常情况下,四个人抬一个躺在吊床上的伤员,也就是两个人负责吊床的两端。但随着战争愈演愈烈,伤员数量也越来越多,就减少到三个人。涂先生一个人抬着吊床的一端,也就是两个人的工作量。

涂先生分享道:“我个子虽然矮,但那时候身体很结实,背着伤员走几十公里是常有的事。伤员多的时候,我就一个人扛着吊床的一头,因为我太爱我的兄弟们了,不想让他们再受苦。尤其是那些伤势严重、伤口感染的伤员,听到他们的呻吟声,我们的心都快要被撕裂了。”
最艰难的是雨季,路面泥泞湿滑,最艰难的是运送伤员渡过水涨船高的河流和溪流。有一次,涂先生和队友们冒着雨水和洪水,用小船运送伤员过河。当他们到达河中央时,河水翻滚,小船摇摇晃晃,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大家都很担心。
涂先生在河上渡河经验丰富,他吩咐大家齐心协力,快速划过急流,然后顺流而下,到达对岸。当他们到达岸边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安全渡过了河。

由于在战斗中取得的诸多优异成绩,1971年,26岁的何思图先生被总统越南民主共和国孙德胜主席签署了授予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的决定。
战乱平定后,英雄何思图重归故土,回归正常生活。他重拾故土田园生活,生活简朴,与邻里和睦相处。他尤其关心、探望、帮助村里的伤兵,并愿意捐出部分俸禄,资助患病或生活困难的亲友。因此,他一直深受大家爱戴和尊敬。
胡仕图先生因其在抗美救国战争中英勇作战、功绩卓著以及为长山军559团在抗美救国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所作的贡献,被国家授予“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退休回乡后,他积极参加生产,关心老战士协会工作,并多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陈文贵先生——南春乡老战士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