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四月……

April 19, 2015 08:24

(Baonghean) - 从滨水桥往下走约3公里,在兰河左岸,有9个小村庄鳞次栉比,与喧嚣的城市隔绝,保留着自古以来的传统村落风貌。绿草茵茵的堤坝,翠竹掩映的村道,翠绿的莎草田,碧绿的红树林,停泊在小渔村旁的小船……看来,兴化人自祖国杰出子弟朱辉满将军踏上革命道路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Tiết ngoại khóa môn Lịch sử của học sinh Trường Tiểu học Hưng Hòa  tại Nhà tưởng niệm Đại tướng Chu Huy Mân.
兴化小学学生在朱辉民将军纪念馆上课外历史课。

春光明媚,兰河阳光明媚。我们无法抗拒兴化竹林和堤坝的魅力,拐进了和林渔村,仿佛置身于遥远的过去。河岸下,数十艘小船悠闲地停泊在岸边。古竹林旁,许多村民或坐或聊,或悠闲地躺在一根竹竿上系着的吊床或降落伞吊床上。和林村村长杜春上先生看到我惊讶于这里正午的悠闲氛围,说今年四月,涨潮了,水位涨落平缓,渔民们算是“失业”了。因为只有水位涨得厉害,水流湍急,或者水位落得厉害的时候,他们才会下河捕鱼虾。

进一步了解兴化(隶属于荣市,原为兴原县安长乡安禄乡)地势平坦,淡水和咸水盆地在林江上相互挤压。这一特征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惯。正因如此,荣市拥有一处名为兴化红树林的著名景点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海水入侵也使这里的土地世世代代酸涩贫瘠。朱辉敏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安禄是一片酸咸之地。年复一年,这里的人们为了一碗米饭和一件衣服,不得不克服重重困难。”

艰苦的生活使人们团结起来,辛劳却又慷慨。咸水入侵的特点也使这里孕育了一种典型的水生物种:蚯蚓。杜春上先生说,每年农历七、八月份,天气由晴转雨时,蚯蚓便大量出现。蚯蚓不仅是一道特色菜,现在蚯蚓酱要40万越南盾一瓶,而且对于兴化人来说,蚯蚓菜也让他们想起革命初期的时光。上先生向我们介绍,在风顺一村,还留有如今兴化的一位活着的见证人——老安禄,那就是起义前的干部丁成先生,他亲眼见证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夜间捉蚯蚓活动,也是朱辉敏将军每次回家乡必谈的少数人之一。

丁清先生曾是一名民兵队长,在1945年安禄县总起义夺取政权期间,他曾手持长矛和棍棒前往当坎家没收村长的印章,又前往丁芳家逮捕南朝特务父子。如今他已93岁高龄,入党70年。丁清先生刚从兴化生态路骑行回来,见到我们后,便兴致勃勃地与我们攀谈起来……

1929年时节,蚯蚓丰收,安禄村村民燃起火把,采集蚯蚓做鱼露,充饥度日。朱文尧(朱辉敏将军别名)等村里开明的年轻人意识到,抓蚯蚓的夜晚是“天时”,蚯蚓田是“有利地形”,是秘密警察和封建殖民政府“蒙蔽”的“良田”,于是便动员群众聚集起来,传播革命思想。

那个季节,每天晚上人们都会去田里捉虫。“红种子”们借此机会聚集村民,发表演讲。丁清先生至今还记得,年轻人朱文耀也曾利用村民的葬礼来欺骗村干部,收集和宣传革命经验。当时,他参加了特里·环先生、诺布先生、蒙村的金先生、已故的贡平先生、已故的诺多先生、辛合女士的葬礼……

从农历新年的夜晚等活动中,“民族独立、农民有田、工人有工厂”、“打倒封建地主”等教训在农民和工人心中种下了光明道路的种子,把田深水咸的安禄公社变成了红色革命据点,其中的里程碑是1929年10月29日晚、30日凌晨在富塔公墓举行的约300人参加的集会。

这次集会标志着安禄村人民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蓬勃时期的一个转折点。1930年,越南共产党成立,安禄村诞生了一个党支部,年轻人朱文迪厄成为党员,并在运动初期成为领导者。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一位安禄村的儿子,与他的祖国和家乡一起,进入了革命的时代。

凭借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凭借在越南革命蓬勃的实践和胡志明主席的直接指导和锤炼下所展现的智慧和革命品质,古老安琉地区的年轻人朱文尧成为了胡志明时代的著名将领之一:1958年晋升为少将,1974年晋升为大将,1980年晋升为上将。从此,越南革命史上党员最多的将军朱辉敏将军的家乡兴化地区,被许多人以一个敬仰的名字称呼为:将军的家乡!

Ông Đinh Thành, cán bộ tiền khởi nghĩa xã Hưng Hòa (TP. Vinh)  trò chuyện với phóng viên.
革命前,兴化乡(荣市)干部丁清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沿着林江穿过兴化公社的生态路走,这条路现在以前政治局委员、前国务院副主席朱辉敏将军的名字命名,你会感受到如今兴化土地的许多有趣之处。远离繁华的城市空间,一片宁静、繁荣的乡村空间,原名安琉,展现在眼前。作为城市郊区的一个纯农业公社,既有被海水侵蚀的盐碱地,也有荣市水袋般的低洼地带,没有任何工业设施,兴化仍然在游客心中留下美丽富饶的乡村形象,乡村景象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足。

陪同我们的公社文化干部阮氏琼芳女士介绍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令人信服的亮点。兴化至今仍保留着既迷人又诗意、绿意盎然的自然环境。兴化人民也化困难为优势,在自家土地上致富。在绿色的堤坝和河心的沙洲上,数百头水牛和奶牛悠闲地吃草。

广阔的冲积平原绿草如茵,为兴化农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他们得以饲养和发展大规模的牛群。如今,全乡共有951头牛。像风顺1村陈文坎先生和朱氏香女士这样的家庭,饲养牲畜数量众多,曾经拥有25头牛,其中包括10头牛,每年仅饲养牲畜一项就能带来1.2亿至1.5亿越南盾的收入。兴化人至今仍钦佩的最令人瞩目的变化是他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将盐碱地和明矾田变成了价值数十亿的虾田,创造了巨大的变革。

阮光原先生(丰豪村)是当地人常说的“亿万富翁农民”,他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将明矾田中的莎草田改造成虾池的先驱之一。据阮先生介绍,从最初一些效益良好的虾池开始,兴化人意识到盐碱地给耕作带来困难,但养咸水虾却有优势,于是大胆提出将农业内容转化为养虾的方针。2001年,养虾项目开始试行,仅成功种植了5.6公顷,兴化农民为了致富,逐渐打破了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投资养虾。

一些农户大胆投资,将规划外几十公顷的荒地改造成养虾场。阮先生肯定地说:养虾就像一场豪赌,要么大赢,要么大输,幸好兴化人勤于学习,掌握科技,风险很小。但是,一旦投入几亿盾的前期资金,靠的不是科技人员,而是他们敢想、敢做,敢于投入大,做大生意。因此,兴化至今已有数百户养虾农户,其中丰顺村和丰好村有虾塘的农户占二分之一,丰安村大多数农户都有虾塘。阮先生说,有些农户甚至养虾,还兼营虾饲料销售和消费。

在虾不受病害侵袭的季节,“亿万农民”的出现并不罕见,年收入2亿至5亿越南盾的养虾户在这里屡见不鲜。有些养虾户的年收入甚至超过10亿越南盾。令人瞩目的是,到2015年,规划区内的养虾面积已达137公顷。2014年,兴化市咸水虾产量达235吨,产值195.51亿越南盾。兴化市是一个纯农业公社,地处流域,几乎没有工厂或工业设施,2014年该市的预算总收入却达到了74.92亿越南盾。在同等自然条件下,这在其他地区是难以想象的,甚至难以想象……

回到丁清先生的故事,这位起义前的干部对家乡的这位将军至今仍记忆犹新,曾多次与他见面交谈。丁清先生说,朱辉敏将军是一位模范共产党员,每次回到家乡,他都会劝告兴化子弟要自强不息、奋起直追,只有这样,兴化才能永续发展,不愧为革命故乡,不愧为胡伯伯的后代。

清先生感慨道,在越南人民军将领中,朱辉敏将军的出身最为艰苦,父亲在他出生后14个月便去世,家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儿子。自幼,他目睹母亲被迫卖掉两个姐姐,其余姐姐沦为佣人。然而,他始终刻苦学习,与越南革命一起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革命中最有功的将领之一。这种不怕吃苦、好学上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奋起直追的精神,是朱辉敏将军留给祖国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兴化从酸涩的田野和咸水中崛起,结出如今甜美果实的动力。

吴建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郊区,四月……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