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值——吸引农民下田的解决方案
(Baonghean)-近年来,农民弃田现象日益增多。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产量不稳定的夏秋作物和冬季作物上,也出现在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高效、最安全的作物——春季作物上。
近20年来,夏秋作物成为全省两大主要作物之一,水稻种植面积达5.5-5.6万公顷。但近年来,特别是夏秋作物期间,生产田荒废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据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统计,今年夏秋作物期间,全省有近1000公顷水稻荒废,冬季作物面积大幅减少,从2006年义安省冬玉米近6万公顷(2006年)到2012年冬玉米仅剩近3万公顷。多位农业专家表示,这种情况目前尚未对农业生产以及全省粮食安全保障问题造成很大影响。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并越来越普遍,那就令人担忧了。
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个别地区一些家庭放弃夏秋稻生产去打工或经商外,大多数地区不种植夏秋稻是因为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兴道乡(兴原)是被认为位于“洪涝中心”的地区之一。全乡共有495公顷稻田,过去种植两季稻,但近年来,夏秋稻荒废的面积有所增加。阮文平先生(6村)有6亩稻田,但今年夏秋稻只在Cua Nuong地区种植了4亩。他很郁闷:“夏秋作物季,6亩地经常被水淹,每次最多淹10天,这很正常,但因为地势原因,我只能争取种4亩,剩下的2亩,虽然后悔了,但还是得放弃。我种的是康丹品种,产量很高,但通常每亩只能产1.5到2公担。像今年这样,虽然没有水灾,但被老鼠破坏了,一块1亩12公担的田只能产7担稻米,大约35公斤。”
兴道 (兴原) 的废弃田地。
据兴道乡人民委员会报告,如果说以前抛荒地只是零星分布在一些田地里,那么近两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人们成片地抛荒,仅今年夏秋作物季,全乡就有40多公顷的抛荒地,集中在3、4、5村。人民委员会主席潘廷幸说:兴道乡是地势低洼的乡,只需几百里地的连续降雨,大部分地区就会被淹没。近年来,上游雨水涌入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洪水来得更快,持续时间更长,水退后,水稻植株腐烂,全部损失。特别是近两年,海静河靠乡的堤坝修建得比靠乡的堤坝高出近1米,洪水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应对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在夏秋作物季,兴道村定期调整短期品种,例如香统1号、糯米、VTNA2,特别是耐涝的康丹稻米品种。当稻花青翠、坚挺时,即使遭遇洪水,仍有种子可用于畜牧养殖。
可以看出,农民弃田是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现象,但并非完全如此,主要是季节性现象。然而,必须制定合理的机制和政策,防止稻田被弃耕。前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阮诗景先生认为,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土地租赁机制,创造条件将生产用地从不需要的农民转移到需要且有生产投资能力的农民手中。此外,还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制定合理的租赁价格。此外,不难看出,目前土地弃耕的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灾害频发、暴风雨、洪水和干旱等自然条件较为困难的生产区。对于这些地区,国家需要制定适当且足够有力的政策,确保农民能够继续生产。
雄原县农业局局长阮文长表示:“雄原县今年夏秋作物季停种的稻田超过200公顷,大部分位于水灾、低洼或易旱地区。这些地区的产量极不稳定,但国家对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稻米的补贴仅为每亩10万越南盾,这笔钱甚至不够购买1公斤杂交稻种子。因此,国家需要出台政策,支持更新农田基础设施系统,为低洼乡镇的灌溉,特别是防洪和排水服务提供支持。”
农民弃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的盈亏问题。春城-安城村12号村的潘氏越女士说:她家种的是3.5亩稻米,因为没有人力,所以不得不雇人。虽然稻米价格没有上涨,但是雇人的成本却增加了。以前收割一亩稻米只花10万越南盾,但去年春收时,她家雇人就花了30万越南盾,如果稻米掉了,就要花50万越南盾,这还不算耕地、犁地、播种、插秧的人工。每茬稻米至少还要喷洒四次农药和除草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农业生产的利润并不高。
在兴原省的一些乡,特别是荣市附近的兴城、兴西、兴福、兴盛、兴利等乡,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从事比务农收入更高的贸易。特别是在兴州,不仅夏秋作物休耕,就是春季作物——被认为是生产旺季的作物——也休耕不耕,据说这是由于劳动力短缺。针对这种情况,兴原省已指示各级部门和组织动员和号召没有生产需要的农户将自己的土地出租或出借给他人。然而,这一政策也面临困难,因为尽管农民放弃了生产,但他们仍然希望保住自己的土地。
除了一些农民弃田的地区外,在稻米主产区、集约化农业和商品生产区,例如演州、安城,这种情况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安城县农业部部长阮文阳先生说:“安城地势半山,除了适合夏秋生产的平地外,还有相当大面积的山地,这些山地在光城、金城、西城等山区乡不太容易受水灾,尤其是仁城、隆城等低洼乡,有近3000公顷土地经常被洪水淹没。”
为了积极应对这种情况,安城县倡导将经常遭受干旱和缺水影响的地区改种其他耐旱作物。对于低洼地区,该县提倡使用短期水稻品种,推广机械化整地和早播。得益于此,安城县早在8月20日就已开始今年夏秋稻的收割。农民弃田生产的情况在当地是前所未有的。农业专家认为,夏秋稻本质上是一种“避涝”作物,地方不应将产量作为主要目标,而应设法“避开”作物后期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义安省低洼地区有近5000公顷稻田被洪水淹没。在这些地区,有必要早早栽种老秧,以便在8月30日之前收割。
目前,全省正全力收割夏秋稻米,并启动冬作物生产。鉴于目前冬作物面积减少的趋势,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同步解决方案,使冬作物成为一年中第三大、最有效的作物,逐步克服整个作物种植期间土地荒废的局面。许多地方已经尝试了许多非常有效的冬作物生产模式,例如种植南瓜、土豆和大豆。与其他一些地方不同,安城县的土地主要为双季稻种植地。因此,今年冬作物种植期间,该县积极与越南乳业公司(Vinamilk Dairy Company)合作,在同城(Dong Thanh)和朗城(Lang Thanh)两个乡种植了约200公顷玉米,为工厂提供玉米茎叶用于生产动物饲料。
洪城、福城和仁城等地低洼地区退耕还林后,许多地区都加高了堤坝和田地系统,方便了灌溉,并发展了200多公顷规模的冬季养鱼区。此类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尤其是在条件相似的地区,以扩大冬季作物生产面积和效益。全省每年近120万吨的粮食总产量中,仅玉米就占了20万吨,主要是冬季玉米。在土地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冬季作物对主要作物产品的需求很大,因此需要在地方的积极参与下,采取同步有效的措施,防止土地撂荒和浪费。
据该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厅统计,今年夏秋作物,全省有近1000公顷水稻田被弃耕,其中集中在南丹县600公顷、兴原县211公顷……这是一个需要各级职能机关、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这种趋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
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