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沉重地说“姜是辣的,盐是咸的”

June 22, 2014 20:48

(Baonghean)-“亲爱的……盐三年还是咸,姜九个月还是辣,但我们的爱很深,即使我们相隔万里,三万六千天……也不会分开。”这首歌从小就萦绕在安城稻田里的农民心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一生“听民歌,却一辈子唱不完一首歌”。

Nghệ nhân Nguyễn Cảnh Sơn trong một cảnh quay của bài hát ru Thập ân phụ mẫu.
艺术家阮景山 (Nguyen Canh Son) 在摇篮曲《父母十恩》中的一幕。

民间艺人阮景山的小房子坐落在村子中央,前后两旁是广阔的田野,背后是一座常年风吹的松山。阮景山的妻子海太太匆匆忙忙地把客人请进屋里,连忙告诉我们:“他刚从学校给孩子们练歌回来,听着邻村准备迎接文化队的文艺演出。”她说我们很幸运,因为今天他比平时回来得早,“他每天从早上出门到中午,下午出门,晚上回来。自从他在学校教民歌那天起,他就一直不在家。出门就没事了,回家就唱歌……”

阮景山对唱歌的热爱,整个同城乡都无人不知。同春村的村民说,阮景山从小就跟着母亲看歌、听歌。六七岁的时候,他坚持在月夜里跟着村里的姑娘和叔叔们唱《暮季》。有一次,他逃课去看戏,被父母打了一顿,但他却丝毫没有改过自新。从此,阮景山也在田野里、在乡村的舞台上,开启了他的歌唱生涯……而那也是他一生的舞台。

许太太告诉我们,这首歌真的像是一种缘分,一种赋予她一个完整家庭的命运。因为她爱过他的声音,也因为他爱唱歌而生过他的气,但又很快忘却了愤怒,因为她能听到他唱歌来弥补。有时,他唱摇篮曲给孙辈们听,有时,他唱给她和孙辈们听。他整天不在家,她回家时,正要生气,却看到他笑着说:“可是我们的爱这么深,就算天各一方,三万六千天也不会分开。”她说,听到这话,谁还会生气呢?她还说,更特别的是,孙先生和他的岳母曾同时被认定为民间艺术家。 Hoi女士的母亲,艺术家Tran Thi Nhu,今年已经快100岁了,但仍然热爱唱歌,并且仍然和她的女婿一起活跃在同城公社民歌俱乐部。

阮景山自称“长得丑”,但“嗓音却能把他拉回来”。我们开玩笑说他“长得像张智”,他灿烂地笑着,点点头,唱了起来。他一边唱,一边热情地给我们讲解各种曲风,《祷告》《同卯》《祷告水恩》《五农》《谈德山》《谈五》《谈家》《谈家》《谈家》《谈家》……他唱得像一条被抽干肠子的蚕,仿佛要把歌曲的深情和深情都传达给我们……我们静静地坐着听他唱歌,仿佛眼前浮现出古村落的景象……正是月色渐浓的季节,田野边,松树下,人们一边挑水,一边唱着歌去采松针。歌声忘记了贫穷,歌声忘记了饥饿,歌声成为了一种命运,歌声倍增了对祖国、对祖国的热爱。

山先生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这句谚语,让他……醉了,醉了一辈子。或许从摇篮里,他就听过母亲的摇篮曲“盐三年,盐还是咸的……”。于是,从能清楚地唱歌开始,小男孩景山就哼起了“姜辣,盐咸”这几个字。乂安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一字一句,说不尽”。他想起小时候,总是抱着母亲的衣襟去听歌。母亲不在的时候,他就到谁家去听歌,在院子角落里睡着。看到县里有演出,他每天都会叫父母骑自行车去看。全家只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链条经常滑落,小男孩每次回家都满脸脏兮兮的,即使挨打也依然想方设法地走。挨打虽如此,但在父母的内心深处,他们依然爱他、宠他。每当儿子喜欢一首歌,父亲就会特意去找来,抄写给他练习。于是,小男孩的听众有时是家人,有时是收获季节的松林,有时是茫茫玉米地,有时是繁星点点的夜空……有一次,半夜里,父亲醒来找不到儿子,便四处寻找,结果发现儿子正静静地坐在屋后的松林里……唱歌。还有一次,同城公社组织文艺演出,小男孩执意要母亲给他报名参加。看到儿子的渴望,刚从田里回来的母亲,脚上沾满泥巴,裤裆高低不平,跑到公社,请求允许儿子唱歌。那天晚上,景山第一次站在拥挤的舞台上,唱起了他从祖母那里学来的民歌,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誉。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景山的心仿佛要跳出胸膛。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表达自己,而是分享,看到自己的快乐和悲伤蔓延开来……

然而,他人生中最难忘的“舞台”却是战场上的舞台。那是他参军的岁月(1979年至1985年),在北部边境。敌军炮弹的轰鸣声在对岸回荡,而他依然在这边歌唱。那是《边疆》(陈忠)、《虎踞》(黄文)、《长山同》长山西”(黄协)、“边疆的天空响起枪声”(范宣)……雨夜,饥肠辘辘的部队兄弟们只剩下一点干粮,互相递上几块面包,满怀爱意地相视一笑,唱着“边疆的午后啊,我的亲人/还有比这更高的地方吗/像江的源头,溪的源头/像云的源头,风的源头/像边疆故土的天空……”他的文工团昼夜不停地唱歌给战士们听,不知疲倦。他说,队里有个叫辉的琼吕人,下午发高烧,浑身冰冷,部队兄弟们轮流给他取暖,可当边界那边,敌炮一闪,他却站起来高声唱道:“边疆的天空响起枪声……”,歌词没有音乐,以战友们的掌声为高低音,却唱得忘乎所以。

退伍回乡后,阮景山加入了合作社的艺术团。他的歌声再次在村里的舞台上响起。订婚和结婚时,他还“兼任”司仪。公社里的人都说他“手艺好”,只要是新人办婚礼,那对新人都会喜气洋洋。遇上丧事,他也会来吹喇叭。所以,无论喜事还是悲事,同城的人们都对他的存在感到熟悉……他也把这当成自己的“使命”。谁喜欢听歌,他就乐于唱;谁喜欢学民歌,他就致力于教。他自己也钻研学习,学得很多。他从岳母——艺术家陈氏如那里学习,从受人尊敬的老师和艺术家那里学习,如潘世披先生(前县文化官员)、功勋艺术家丁宝、功勋艺术家德维、功勋艺术家丹杰、功勋艺术家田勇……当他不能亲自见到他的“老师”时,他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大众媒体上的磁带和光盘来学习。

农活虽然忙碌,但劳累也让他始终没有忘记唱歌。只要有空,他总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村里和社区的各项事务。二十年来,他一直是同城艺术团的活跃成员,经常参加森村歌唱节。然后是节日和比赛:中央海岸民歌、乂安各民族文化体育节、西原歌曲、农民歌曲、“民歌连接”民歌节、乂安维昙民歌节……乂安民歌“Duong to ben ngoai”、“Gai lang Mai, trai lang Thuong”、“Phu tu tinh tham”……他凭借乂安民歌比赛荣获“西原歌唱节”银牌(1998年在顺化举办)、“农民歌曲”比赛金牌(2000年在广义举办)、乂安民歌节全省A奖(2011年)……自从实施民歌进学校政策以来,阮景山一直受到本县学校的邀请去教书,对他来说“这是莫大的快乐”。他说:“民歌永远不会消失,它存在于每个越南人的血肉之中。在教小孩子学民歌的时候,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他还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终生与田野和森林劳作的农民,每次站在阳光明媚的校园,看着家乡日复一日的变化,听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唱着民歌时的感受。随后,他吐露了村民们对中国非法将“海洋981”钻井平台放置在越南大陆架的担忧。在充满风和松叶气息的小屋里,他唱起了曾经在边境唱过的那首歌:音乐家兴福隆的《长沙河》,如同故乡儿女的心,转向大海和岛屿……

“我会一直唱到生命的最后一天。”——55岁的农民阮景山在与我们告别时说道,“绝对”。他相信他的国家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相信越南人民的传统和民心,因为这份传统、这份民心,将永远闪耀在“姜是辣的,盐是咸的”这句谚语中。

安玉-水荣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心情沉重地说“姜是辣的,盐是咸的”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