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干村的古老风貌
(宝贤)——沿着林河右岸的堤坝,我们到达了中干村(南丹县南中乡)——这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古老乡村,其历史记载:“我们村有很多学者/像山上的树木,像天上的风筝”。
村里有一座名为“中干”的公社,它是南和省四大著名公社之一,由阮仲阳博士于1781年创建,供奉守护神通达胜公。公社占地1750平方米,俯瞰嘉饶田野,设有三扇大门、五间礼拜堂和三间后屋。公社内部雕刻精美,被誉为中部地区最美丽的公社之一。两百多年来,中干公社一直是村民的聚会和祭祀场所,曾接待过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光中国王、著名诗人阮攸、副总理阮生色等。革命时期,公社也成为干部发表演讲、号召斗争、夺取政权的场所。在抵抗战争期间,这栋集体宿舍曾是民兵和游击队的训练场所,第四军区的武器生产设施(1947-1948年),欧洲和非洲士兵的康复中心(1954年),以及向南方战场运送干部、士兵和伤员的联络站……
![]() |
| 忠干公社。 |
公社房前是义官公达胜(生于1487年-?)的陵墓。他自幼聪颖过人,18岁便通过科举考试,后黎朝担任司法部——东觉大学司。他文武双全,曾多次率军征战沙场,保卫国家南部边境;招募民众建立村落,并在义安-河静一带开垦土地。义官公达胜陵墓和忠干公社房于199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迹。公社房右侧是我国首任公安部长陈国环的纪念园。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群。
中干村是“天时地利”,许多家庭在此定居,开创事业,创造了辉煌的传统。阮文家族以“三代大学者”而自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三代博士阮文交(1811-1863)。阮仲家族以“三代五次科举”而自豪,其祖孙三代都曾出使科举,包括:人事大臣阮仲上侯(1681-1735)、副大臣阮仲阳(1724-1786)和书院院长阮仲阳(1746-?)。黎朝时期阮仲家族的三位医生都被派往清朝担任使节,他们的名字被刻在升龙文庙的碑上……
村中心坐落着阮仁家庙,因供奉阮仁美公(黎中兴时期)而闻名。阮仁美公功勋卓著,曾“扶黎破莫”,开垦荒地,招民建村。阮仁家庙已有近500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代文物,如石碑、诏书、祭祀用品(刀剑、龙形宝座、牌位、香炉等)。封建时期,该庙宇曾多次获得朝廷诏令,现存两份阮朝诏令。2004年,阮仁家庙及阮仁美公墓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遗迹。
在朱亚村的田野上,坐落着建于莫朝时期的琼华寺(又名嘉寺),寺内有三座雄伟的建筑。旁边还有琼廌庙(又名竹庙/沃梅庙),供奉着陈兴道、通达胜等神灵,庙内有石钟和古老的石碑,碑上刻有黎朝至郑朝十五位公爵、国王和侯爵的名字。2000年,村民们修复了紧邻琼廌庙的琼华寺,形成了一个神圣的寺庙-佛塔建筑群。在包村,七英亩的莲花池旁,掩映在茂密花园中的包庙(又名林潭庙)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供奉着通达胜和其他许多神灵。据长者们说,过去在荷塘南边还有一座香贤庙,供奉孔子和圣贤。荷塘对面,村内还有一座武会圣殿,供奉将军,建筑雄伟,有三扇大门、象雕、骏马雕像和三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如今,纪念碑和圣殿已不复存在,古老的碑文已被迁回村公所。现在,上述寺庙和宝塔都经过村民的修缮和美化,成为当地居民进行文化和精神活动的场所。
在丁村,有一口形似砚台的水井,旁边是一条形似钢笔的狭长地带。当地人说,这些图案象征着村庄的学习传统。在朱村,村间公路旁,有一口琼廻井,自建村之初便已存在。这口井不仅为村民提供洁净的水源,更是几代人“故乡之魂”的寄托。如今,村民们筑起围墙,栽种树木,并用石头装饰水井,营造出一片洁净美丽的景观。
来到中干,令人欣喜的是,这片文人墨客的故乡正日渐焕然一新,呈现出新的乡村风貌。除了优美的道路和现代化的房屋,这里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公共房屋、水井和寺庙庭院等特色。这片“学府”的遗迹和名人,让人们对乡村的文化历史传统充满了自豪和敬仰之情。
辉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