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祭祀的精神特征
(Baonghean)——义安省归合县的泰国人有一个习俗,就是将自己的财物分给死者,以便他们带去天堂。其中最“珍贵”的财产之一就是一头水牛……
围绕这一习俗,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必须立即杜绝这种“人死水牛也死”的习俗,因为它不仅会给房主造成双重损失,还会影响牲畜和耕作力。有人解释说,葬礼有时需要食物,有时甚至有数百人参加,所以需要水牛肉,以便在棺材还在家里的时候,有足够的食物吃上几顿饭……还有人建议鼓励泰国民众摒弃这一“陋习”。曾经被认为是“陋习”的祭祀水牛习俗,如今已成为社会问题,超越了纯粹的精神层面……
至于我们这些花费大量精力研究泰国文化的人,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并非为了捍卫某种习俗而去分析它。一种习俗的存在,尤其是当它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特征时,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没有人可以突然“下令”将其废除,除非人们自己认为它不再适合新的社会和新的时代。
![]() |
绕着水牛走一圈的仪式,作为对死者的祭祀。 |
“死亡并非终点”这一理念源于泰国民间自古至今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泰国人民始终坚信这一点。逝者的灵魂已经超越了“天那”的许可,无法在世间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如今必须按照天意回归“芒天”。
回到芒族,那时的人们仍然要像在芒族一样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所以他们需要一头水牛来获得拉力,在人类永恒的家园服务于生计,因为水牛与生命息息相关,深受人们的喜爱。水牛不仅帮助人们耕田种地,拉动木材建造房屋。要想五谷丰登,住上高高的棚屋,吃上一口稻米……水牛是必不可少的。水牛也是家里最大的财富,可以繁衍后代,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水牛不仅是食物来源,更重要的是,它在当地居民和芒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根据古老的传说,尤其是在乂安省西部泰族的诗歌《Quam To Muong》和《Lai Long Muong》中,这些传说讲述了天地初分的时代。当时,天将人下凡,水牛请求跟随他们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没有忘记水牛的劳作,白天为它寻找肥沃的青草,在辛苦耕作和砍柴后,为它寻找清凉的溪水沐浴。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为水牛遮风挡雨。高脚屋也分为两部分,人住在上层,水牛住在下层。夏天睡觉前,人们会堆一大堆垃圾,烧掉,熏掉,为水牛驱蚊……每年,人们还会专门设春节宴席,祭拜水牛,感谢水牛一年来帮助人们生财,同时也祈求水牛身体健康,繁衍后代,避免疫病、蛇咬、坠崖、迷路不知路等危险。人与水牛的感情,生前如此,死后也依然相依相偎。
泰国人家中有人去世时,通常会从家族牛群中选择一头水牛,如果家中没有水牛且条件允许,则必须购买一头。用于为死者宰杀的水牛,无论大小,都必须是黑水牛。白水牛只能宰杀食用,或仅供奉天神(Po then)。普通人不得祭祀白水牛。家族和宗族中的女婿负责宰杀和宰杀水牛。
水牛宰杀后,祭祀水牛亡灵的仪式随即开始。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来说,这个仪式颇为奇特,因为他们从未见过。新娘身着红色长裙,手持盛有清泉的小竹筒;“好”的新郎通常身着白色或黄色长裙,腰间系着刀带,手握火把。
新郎新娘开始绕牛走三圈。他们必须绕牛走整整三圈,沿途用火把点亮牛身,驱赶蛞蝓、水蛭、蚊子和其他附着在牛身上的昆虫。新娘在牛身上洒水清洗,然后将其切块献给亡灵。绕完第三圈后,大家熄灭火,将新娘手中小竹筒里剩余的水倒在牛身上。绕牛仪式结束后,新郎夫妇宰杀牛身。牛肉、牛内脏……每一块都煮熟,盛在祭品托盘上,放在屋内棺材的头部,供亡灵先“吃”。
水牛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举行葬礼时,两个人会抬着水牛头,把它挂在死者坟墓旁的树枝上。那是水牛的躯体。至于灵魂,死者的后代会为死者献上一头水牛,将水牛的灵魂带到天堂。
巫师的祷词包括以下几句:“儿子们献上肥角水牛 / 献上美角水牛给芒苯种稻 / 去芒甸种深田 / 献上一头水牛变成一群水牛 / 趁还活着,用藤绳牵着 / 现在拿一根线绳 / 把水牛的灵魂带回芒甸……”。
葬礼前夜,巫师或术士会吟唱并诵读歌词,将鬼魂和牛魂送回芒砀。途中,死者的灵魂引领着牛魂,巫师的灵魂只在身后挥舞着鞭子驱赶牛魂。巫师会护送灵魂到达划分三芒的边界——天芒、人芒和冥芒,然后巫师必须返回。
乂安省西部的泰国巫师会护送亡灵和水牛前往芒通(今乂安省桂风县)的蒲魁山。巫师描绘蒲魁山景象的歌词如下:“来到这里,抬头望天,乌云密布/天下此地叫蒲魁/通往芒通的路还很远!”。这时,巫师不敢再跟随护送,只是描述着眼前的景象,让鬼魂知道前往芒通的路途。此时,只剩下刚刚死去的人的灵魂,引领着水牛的灵魂。
在丧葬仪式上,几乎所有泰国人,无论贫富,都会想方设法地寻找一头水牛来祭祀亡灵。即使没有钱,也要借钱或举债才能得到一头水牛。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后悔莫及,终生悔恨……因此,在泰国习俗中,在丧葬仪式上杀水牛曾一度被认为是迷信、异端和浪费,因为人们认为杀水牛只是为了提供食物和饮料;也因为不了解泰国民族群体中蕴含深厚精神内涵的习俗,才招致了本文开篇所提到的批评……
泰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