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盲人靠修理自行车和编织扫帚谋生
(Baonghean.vn)-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黑暗包围和囚禁,但他始终努力克服黑暗,让自己的灵魂和意志闪耀光芒。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他都给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心始终向往着生活和他挚爱的祖国。
“暴力的童年”
在平山乡(Anh Son - Nghe An),有一座小亭子,掩映在坚固的房屋之中。店主是阮思鸿先生(近70岁),他双目失明,靠编织扫帚为生。“没有眼睛,也没有感官,我必须训练我的手、脚和头来弥补,去识别周围的环境。”——洪先生说。
五岁时,小洪突然感到眼睛疼痛,后来一场大洪水来了,他不得不在屋顶上躲了整整一周。洪水退去后,留下了泥浆和腐烂的动物尸体,让他的眼睛更加疼痛。一只眼睛爆裂,眼球掉了出来。另一只眼睛只能模糊地看东西,家人带他去看医生,但为时已晚,没过多久,另一只眼睛也失去了感知光线的能力。
![]() |
阮思鸿先生靠编织扫帚赚钱维持生活。 |
阮思鸿从小就体会到失去眼中光芒的人的痛苦和凄惨。他哭过很多次,但时间帮助他逐渐克服悲伤,开始接受和适应这种现状。
谋生之旅
1963年,为了响应新经济区建设政策,一家人从南丹搬到平山(今安山)开垦土地。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人们开始制造第一把锄头,决心“化石头为稻米”。合作社发起了一场活动,为建筑提供茅草屋顶,并支援军队。
洪氏练习织布,学得很快,很快就熟练了。他织出的画均匀结实,与正常视力的人所织的画无异。从织画开始,他又织出其他物品,比如篮筐、托盘、盘盏、鼎……渐渐地,织布成了谋生的职业。
为了补贴家用,这位盲人青年还学习了制作磨石的手艺。这活儿对视力正常的人来说都不容易,更别说盲人了。不过,在一位北方工匠的指导下,洪先生几天后就成功地制作出了一块完整的磨石。从此,他又有了另一份谋生的活计。
洪先生虽然失明,却拥有一双巧手和一颗渴望成功的心。他不仅靠织布和磨石谋生,还学习木工。他先是制作犁、耙等农具,然后制作桌椅柜橱等家居用品。更重要的是,他曾亲手建造过一座木头房子,从柱子、椽子到其他部件,无一不是他亲手刨、凿、凿、凿的。
![]() |
闲暇时,阮思鸿先生经常弹奏曼陀林。 |
但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不适合残疾人的体力,所以洪先生并没有长期从事这份工作。在自行车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的时候,他自己学会了修理自行车。从打气、补胎、上链、拧紧轮圈,他都做得游刃有余,工资也比别人便宜得多。
后来,摩托车流行起来,自行车逐渐消失,年纪也大了,洪先生不得不另谋生计。他决定做扫帚,这份工作适合他目前的健康状况,而且他手艺好,材料也比较容易获得,做起来也不算太难。
他编织的扫帚一经制成便售罄。村里、公社、地区的人们纷纷上门订购,有时甚至赶不上生产。由于顾客早已熟知他灵巧的双手,他编织的扫帚因其耐用便捷而广受好评,人们扫到“钝”了也扫不坏。
艺术家的灵魂
洪先生结婚近40年,他的妻子是一位经历过失败婚姻的女性。两人互相体谅对方的不幸,共同走过了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洪先生和妻子育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还有五个孙辈。
洪先生对艺术充满热情,天赋异禀,家中常备有各种乐器(吉他、小提琴、曼陀林和笛子)。闲暇之余,他会用一曲曲旋律抒发心中的情感。在静谧的深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吉他和笛子的声音便会响起。
洪先生分享道:“回顾我的一生,我竭尽全力去寻找‘光源’。在这段旅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信念,克服了逆境。”
丛健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