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m 村的织布业

July 1, 2017 16:03

(Baonghean)—— 贡强县周溪乡迪姆村的织布业曾一度濒临灭绝。然而,这项传统工艺如今正逐渐复兴,为帮助迪姆村村民消除饥饿、减少贫困做出了贡献。

从溪庄镇(周溪乡)出发,沿着溪庄溪畔蜿蜒的道路,穿过周山村、周定村、奉村、夏村,我们来到了宁静祥和的迪姆村。古树掩映下的吊脚楼静谧无声,老人们坐在廊下嚼着槟榔,教孩子们唱儿歌、五句诗和溪水曲,这些都是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珍贵宝藏。村口有一栋用棕榈叶和竹子筑成屋顶的房子,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那是迪姆村竹藤编织小组的“作坊”,村里同样热爱传统编织工艺的孩子们聚集在这里。

Các thành viên Tổ Mây - tre đan bản Diềm, xã Châu Khê (Con Cuông) miệt mài với công việc. Ảnh: Công Kiên
昆强县周溪乡迪姆村竹藤编织小组的成员们正忙着编织。图片:孔建

我们走进“工坊”,看到人们忙碌地制作刀具、竹篾,产品逐渐完成。篮子、米压器、鱼缸、藤盘、米压器等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被摆放在架子上,或悬挂在墙上,仿佛随时准备展示。欣赏着这些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每一根竹篾、每一幅图案都蕴含着满满的热情、用心和爱意。出乎意料的是,在那些粗糙的双手下,这些简单却精致的产品却展现出它们的价值,成为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品。

磴村竹藤编织小组组长郎氏花一边编织托盘,一边讲述着:“以前磴村的编织业非常发达,男女老少几乎都会编织。住在山林里,编织材料随手可得,从竹子、竹子到藤条,只要走到山后就能找到。生活用品也主要靠自己编织,既节省成本,又安全可靠。” 可是后来,不料,森林枯竭,竹子和藤条必须深入森林采集,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才能采集到,编织材料严重短缺。这时,塑料制品、铁制品大量涌入村里,人们拿着它们走到巷子里、走到屋子里去卖,便宜又方便,不用花时间坐着编织,于是人们就改用篮子、托盘、竹篓、塑料椅子和铁椅子。自此,织布行业因原材料匮乏、无处出售而举步维艰。工匠们苦不堪言,老人也带着传统职业失传的伤痛回到祖辈身边。

国家实施森林保护、土地划拨、林木分户保护和管理政策,Choang溪沿岸的森林逐渐恢复生机。在参天大树的荫蔽下,竹子、芦苇和藤条覆盖了整片森林,为这片偏远边境地区的生活增添了绿色。一段时间以来,当地人使用塑料和铁制品制作的家居用品,虽然方便了一些,但很难保证其安全性。而当地人自己编织的物品,用熟悉的环保材料制作,才真正值得信赖。这正是传统编织业得以复兴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它帮助人们利用丰富的原材料,利用空闲时间赚取额外收入。

但这里的难题在于,编织技艺在长期被遗忘之后,工匠们回到了“芒族”地区,没有时间传承这门技艺,留下了一片空白。后来的人还没有掌握这门手艺,不得不放弃,现在他们在穿竹线、缝边时都感到困惑。编织满足家庭需求很容易,但要销往市场,就需要产品既耐用又美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全国各地顾客的需求。

郎氏花女士小时候经常坐在门廊上看着大人们削竹编藤,她对编织的热情也从此滋生。怀着复兴传统工艺的渴望和决心,她于2013年成立了“迪姆竹藤编织小组”,聚集了同样热爱这项技艺的人们。最初只有5-7人参加,但人数逐渐增加,如今已达22人。

Sản phẩm của Tổ Mây - tre đan bản Diềm, xã Châu Khê (Con Cuông). Ảnh: Công Kiên
昆强县周溪乡迪姆村竹藤编织小组的柳条制品设计日臻完善。图片:孔建

有时候,阿女士会放下家务,到处为她的小组成员寻求编织技术的培训课程,并探索和寻找消费市场。只要有手工艺品展销会,她就会去那里展示小组的产品,希望能满足顾客的口味。她曾去过荣市、河内和岘港,推销小组的产品。参加展销会也让她有机会了解需求,学习经验,以便与村里的成员交流和指导。她还不辞辛劳地前往祥阳县和奇山县的村庄,与编织工匠见面,学习更多的技术和经验。

为了改进产品,她鼓励小组成员发挥创造力,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建议,旨在改进设计和提高质量。小组成员们踊跃发言,其中,魏氏内和梁文龙两位工匠的建议尤为突出。

年轻时,魏氏诺伊(Vi Thi Noi)女士是村里乃至整个周溪地区最美丽的织布工。这位来自迪姆村(Diem)的女孩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将色彩搭配,以及如何在衣服上以和谐精致的方式刺绣图案和花纹,深受周围人的喜爱。如今,年迈的魏氏诺伊女士加入了织布小组,希望能为恢复传统工艺做出贡献,让子孙后代能够找到寻根的途径。

她意识到,长期以来,织锦制品都是以普通织造为主,主要注重实用价值,很难进入市场,因为市场上的产品并不多。她改进设计,提升美感,为新产品注入“灵魂”,希望能站稳脚跟,找到一条出路,让织锦行业得以延续和发展。一个想法闪现在她脑海中:何不将织锦制品的图案和纹饰融入到织造中?奶奶想了想,立即行动起来,她去森林采集药草,捣碎煮熟,将竹子染成不同的颜色,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案,然后将这些颜色混合在织品表面。这些带有图案和纹饰的托盘、篮子和其他物品,不仅外观出众,而且引人注目,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也赞不绝口。从那时起,整个团队就积极行动起来,产品销量也大幅增长。

Sản phẩm của Tổ Mây - tre đan bản Diềm, xã Châu Khê (Con Cuông). Ảnh: Công Kiên
魏氏内女士在昆强县周溪乡迪姆村介绍竹藤编织小组的产品。摄影:孔建

梁文龙先生受祖母启发,萌生了用染色竹纤维编织带有寓意文字的产品的念头。文字可以是口号、座右铭,也可以仅仅是村庄名称、芒族名称和顾客姓名。梁先生的倡议很快就得到了应用,尤其是远道而来的顾客经常订购印有自己名字的编织品作为纪念品,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也巩固了它们在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博览会上的地位,并在市场上广为流传……

丛健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Diem 村的织布业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