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捕捞业

June 14, 2012 16:40

当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时,也正是捕鳗人“工作”的时间。傍晚出门,黎明归家,捕鳗人的工作被视为一份“日间工作”,辛苦又累……

(Baonghean)当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时,也正是捕鳗人“工作”的时间。傍晚出门,黎明归家,捕鳗人的工作被视为一份“日间工作”,辛苦又累……

过去,设置鳗鱼笼只是村里男孩们的一项休闲工作。在晴朗的月夜,微风习习,人们会出去设置笼子,捕捉鳗鱼,作为酒宴的诱饵,或用来改善饮食。当淡水鳗鱼成为一种特产,一种价格不菲的“商品”时,设置鳗鱼笼就成了义安省许多村庄农民的职业。在隆城乡(安城),全村人都从事这项工作。

通常,设置鳗笼的季节是从农历八月开始,那时开始下大雨。但现在,他们一年四季都在设置笼子。这项工作不需要资金,只需要努力和体力。拥有几十个笼子和少量的鱼饵就足以胜任这项工作。笼子是用细长、肉质细腻、芯宽的竹子(直径必须在6-7厘米以上)制成的。将竹子锯成管状,每管长约一米,用锋利的刀子去掉竹眼,刮干净外皮。在竹眼内侧扎上孔。笼子的头部装在一个用削尖的竹棍编织的竹篾制成的笼子里,头部敞开,尾部扎成漏斗状,这样,鳗鱼进去很容易,但出来却不容易。如今,随着乡村逐渐城市化,竹篱笆逐渐被坚固的混凝土篱笆所取代,制作竹管的原材料也逐渐匮乏,人们开始用PVC管代替竹管。用塑料管制成的竹管轻便耐用,而且容易买到,因为如今寻找竹子制作竹管非常困难。




阮文协先生(兴原镇第 12 街区)收集鳗鱼篮。

下午6点左右,摩托车和自行车载着竹笋筐,在田野深处和沼泽地里穿梭。来自隆城3村的邓克南先生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竹笋制作,他说:“我从十岁起就学会了做竹笋。过去,人们只放竹笋来充饥,如果有剩余,就只能拿到当地市场上去卖。大约十年前,鳗鱼成了特产,商贩们纷纷上门收购,竹笋制作成了养家糊口的职业。”

这份工作不需要资金,但很辛苦很费力……”白天,他扛着锄头挖蚯蚓、拉网捕鱼、捉青蛙,还会把青蛙剁碎做成鳗鱼笼的饵料。下午,他则花时间勘察场地,寻找合适的捕捞地点。“鳗鱼白天躲在泥里,晚上才出来觅食,所以捕捞必须在晚上进行。捕捞成败的关键在于饵料和草屑。因为‘饵料不好,鳗鱼不咬钩;笼子不干净,鳗鱼进不来’。鳗鱼通常栖息的“基地”是芦苇荡,那里泥泞多水,长满了莎草。但最有利的地点还是芦苇丛生的塘口……”南先生兴致勃勃地分享着捕捞的秘诀。

以前,他每天晚上在公社的田里闲逛,总能捕到几公斤鳗鱼,但“人多资源少”,很多人从事捕鳗行业,鳗鱼渐渐枯竭了。现在,为了捕到很多鳗鱼,他必须到很远的地方去,有时甚至离家几十公里。捕鳗的人必须时刻记着捕鳗的“地图”,这样去取鳗的时候才不会错过什么、丢失什么,或者和别人的鳗鱼混淆。平均下来,他每晚能捕到2-3公斤鳗鱼,以现在每公斤12万越南盾的售价计算,也能赚到几十万越南盾,足够妻子的医药费和孩子们的教育费了。

然而,这份工作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因为除了基本的技术要求外,还需要身体健康,能够熬夜宿田。黄昏时分,当大家准备围坐在餐桌和篝火旁时,捕猎队伍却要在夜里跋涉,与泥土搏斗。在偏僻地区设置捕猎陷阱时,他们会组成3到5人的小组,以防不测。入夜时,四五个人钻进用临时防水布盖着的帐篷里,轮流值班。一人睡觉,一人保持清醒,如此反复,直到天亮。当熊熊燃烧的房屋上公鸡啼鸣时,他们便散开,收集一夜劳作的成果。

取出竹笼,从竹笼里涌出的鳗鱼足有两指粗细,浑圆的身躯,鲜黄色的外皮,很多笼子里都“困”着3到5条。胡文勇先生吐露:“鱼死笼子,鳗死饵”,贪婪之心驱使下,许多人将头伸进笼子里。人生在世,贪图利益,很容易丧命……”。在清昌县清文乡锦泰镇迪亚丁村,从事捕捞业的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捕捞的鳗鱼必须达到一定大小,小的必须放回田里养大。同行业捕捞的人必须互相负责,保护彼此的财物。绝对不能偷盗“同事”的笼子,要乐于分享经验,在困难和逆境中互相依靠。

迪亚定村捕鳗协会主席阮文进说:“这份工作很辛苦,只能糊口,不能致富。去捕鳗往往不仅远离乡,也远离县,而且晚上还要去,危险很大,所以我们要结伴去,在协会里,团结互助。现在很多人用电击捕鳗,用药物捕鳗,影响环境,破坏鳗鱼,所以鳗鱼越来越少了……为了保护天然鳗鱼资源,我们默契地不捕小鳗鱼,只捕大鳗……”


维南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鳗鱼捕捞业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