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村工匠

October 2, 2013 01:18

(Baonghean)——尽管已年逾古稀,但来自奇山县塔卡乡山河村的刘忠迪先生仍然致力于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乐器。他将自己对蒙族笛乐的热爱传递给了当地许多年轻人。因此,刘忠迪先生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和尊敬。

刘崇迪先生出生并成长于启山边境山区,从小就与蒙族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他介绍,小时候,父亲就教他吹奏蒙族笛子并跳舞。刘崇迪学得很快,不一会儿,笛声就变得流畅自然,舞步优美而富有节奏感。无论是跟随父亲下田,跟随母亲赶集,还是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刘崇迪从不忘记带上他的笛子。小时候,每逢边境有集市,刘崇迪就常常邀请朋友们来这里吹笛跳舞。笛声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让许多女孩心动不已。凭借着一手好琴,刘崇迪一手好琴,俘获了村里最美丽的姑娘的芳心,娶了她为妻。

有了家庭,生活更加忙碌,但狄先生依然把闲暇时光倾注于排箫声和舞蹈之中。静谧的夜晚,山下村的人们常常聆听排箫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如风声般呼啸,时而如潺潺溪水般潺潺……久久没有听到狄先生的排箫声,人们总觉得心灵深处少了些什么。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乡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意味着各个领域的交流都在不断扩大,音乐也在其中。许多蒙族青年追随陌生的歌曲和音乐,忘记了自己民族的音乐身份。

面对这样的现实,刘忠迪先生深知民族音乐失传的危险,并十分关注如何传承。他总是叮嘱家人要有保留民族特色的意识。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子孙后代都自觉学习,都能熟练地吹奏排箫,唱起流传至今的民歌。

Ông Lầu Chống Dì với điệu múa khèn.
刘崇迪先生表演排箫舞。

每当有机会与年轻人见面时,刘崇迪先生总会建议他们来聆听蒙笛、粗粝和芦头的旋律,因为那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是“灵魂旋律”,是他们族人的性格和勇气。迪先生不仅会说话,还会通过一曲曲音乐和一曲舞蹈来证明这一点。逢年过节、婚礼、聚会和节日,他经常会带着笛子来。

他说,这样做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激发周围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自己的传统乐器的兴趣,让琴声永不失传。他很高兴自己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年轻人向他请教如何使用和演奏琴。特别是几年前,启山县文化厅与河内传统音乐学院合作开办了民歌和传统乐器演奏班,他作为艺术家受邀参加。尽管年事已高,力气和筋骨已不复当年,但在学生面前,迪先生仍然对每一首乐曲和舞蹈充满热情。

刘忠迪先生在与我们交谈时坦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在住房、服饰、语言和音乐等诸多方面。成年人必须教导年轻一代注意保护。我一直想为传承本民族的音乐特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让苗族的排箫、舞蹈和民歌永不失传。”

丛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山河村工匠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