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达胜公爵的义区
在15A公路穿过南禄乡(南丹)的路上,有一座小庙,依偎在天仁山脉的归白山上。前方是蜿蜒的兰河,灌溉着田野和河岸。这就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通政寺,供奉着义安功臣同达胜,他以才德闻名……
(Baonghean)-在15A公路穿过南禄乡(南丹)的路上,有一座小庙,依偎在天仁山脉的归白山上。前方是蜿蜒的兰河,灌溉着田野和河岸。这就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通政寺,供奉着义安功臣同达胜,他以才德闻名……
根据南丹佟氏后裔保存下来的史料记载,义全公佟必胜(1487-?)是清章县南花上村(现南丹县南忠乡)人。父母育有两个孩子,他排行老二。虽然家境贫寒,13岁丧父,但母亲决心把他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学生。佟必胜不辜负勤奋的母亲和已故的父亲,始终保持着刻苦学习、刻苦练武的意志和决心,要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人。凭借着这种毅力,他15岁时就考中了香公科举。3年后,佟必胜在黎韦牧国王的1505年科举考试中中了金榜,被封为同政阮水平敏,然后回国。此后,他继续在朝廷担任吏部尚书、同阁大学士等要职,并被授予义官公的称号。
同必胜生前为人正直,聪慧过人,文武双全,深得后黎朝的信任。每当哀牢、占城、苯教等部族入侵边境时,后黎朝国王便派遣同必胜率军镇守故土乂安边境。此外,他还肩负重任,在巩固朝政、赢得民心方面功不可没。有一次,苯教部族入侵乂安西部,同必胜再次受到国王的信任,率军抗击入侵者。凭借同必胜的军事才能,大越起义军迅速取胜,凯歌不绝于耳。然而,他在归途中却病逝。死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故乡,即今南丹县南忠乡忠干村。南花上村(现南忠乡)的人民敬仰土生土长的才德和功绩,常年供奉着同必胜的坟墓,尊称他为青黄。从此以后,每当敌军骚扰义安边境时,朝廷派去讨伐敌军的将军们都会来到南花上村,在同必胜的坟墓和公社的神龛前上香,祈求他的英灵保佑他们取得胜利。1995年,南忠乡忠干公社和同必胜的坟墓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忠干公社,被研究人员认为是越南最美丽的公社之一。
通政寺的圣旨现存放于阮友家庙(南丹乡 - 南丹)。
1553年,为了表彰义观公同必胜为朝廷、国家和人民所立的功绩,黎庄宗国王下令今“镇南”地区各村落修建庙宇,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按照国际礼仪(全国性盛典)举行仪式。据同必胜第十九代传人同春雄(庆山5村)先生介绍,义观公庙建于归拜山脚下,其后裔和当地民众终年朝拜。每年农历二月中旬,来自“镇南”各地及周边地区的人们都会聚集在归拜山参加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持续三天,游行活动在河上(乘船)和陆地上进行,营造出神圣而热闹的氛围。历经历史的沧桑,上世纪60年代左右,由于战乱激烈,当地民众无力照料和定期修缮,通政寺严重破败。约10年前,通氏子弟出资修复了这座寺庙。
关于通政寺和义观公同必胜的生平,据同春雄先生介绍,目前有几个特殊之处。首先,佟氏家族在南丹(义安省)和香山(河静省)的后裔至今仍保存着祖先所获的后黎朝和阮朝敕令共计60余道。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乱之后,能够保存如此多的名人敕令实属不易,在佟春雄先生看来,这在义安省实属罕见。
第二件特别的事情是,在炮火中,同政庙被毁,同氏后裔和当地民众被迫将他们的祭祀品和法器转移到距离同政庙约5公里的南新乡阮友家庙。我们非常幸运能够亲眼看到这些珍宝,包括宝座、皇家服饰、帽子、鞋子、雨伞、旗帜、剑、钟、锣……都完好无损。尤其是景治、杨德、政和、永盛、永庆、景兴、明命、绍治、嗣德、同庆、成泰和启定等历代国王的20多份敕令。以上敕令内容,均着重表彰和赞扬拥护君王、扶持国家、安抚百姓的功德。这些词句颂扬着他的德行、宽容、正直、智慧、勇敢,以及他光荣的声誉,永垂不朽。他死后,他的精神继续帮助历代王朝维系江山、征服边疆,因此被封为国家忠臣、至高神明,并被供奉于庙中,永远受到崇拜。
更特别的是,在通政寺,至今仍保留着一块近400字的石碑。据记载,这块石碑刻于1853年,正逢寺庙修复竣工之际。碑文的作者是谭和阮文教和阮友立,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真南”学者。石碑内容(原文为汉字,暂译)有这样一段话:“名士骚客纷纷赋诗,赞颂他的忠义和不朽的功绩。350年过去了,他的正直精神依然回荡,使人们越来越敬佩他,让我们仍然觉得他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仍然可以在这里见到他,在科举金榜上,他的名字高居榜首。”
为表敬重,嗣德王即位之初,便命故乡百姓修复潭水遗迹,修建庙宇,立石碑,以表敬重和缅怀这位才华横溢的人物。贵素年秋,又将他的魂魄迎回庙宇,以表敬意。
河流可能会干涸,山脉可能会消逝,但他忠诚的榜样将永远像 Dam Thuy 湖的水一样清澈。
童春雄先生补充道:“目前,童氏后裔正积极收集资料,并与地方政府协调,准备一份文件,提出将通政寺列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提案。以此为基础,为继续修复和提升该寺奠定法律基础,使其真正配得上义观公通达胜的功绩;同时,与本县的历史文物系统对接,发展旅游业,帮助远近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南丹这片人才辈出的土地。”
丛健